滋養中職生心靈的精神食糧——摭談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作者:三秦出版社 劉夏麗
發布時間:2012-11-19 10:06: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教育部頒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在中職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但是,我們在深入調查中發現,多年來專門用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少,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又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中職生實際的身心發展需要。為了更好地將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也是被這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所驅使,我們在省教育廳職成處的指導下,決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這本教材。
我們請陜西教育學院心理學教研室劉如平教授負責牽頭組建編寫班子,開展編寫工作。一年半之后,凝結著教育和心理學老前輩心血和關切之情的這部教材完整出版,填補了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一個空白。
這個教材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科學性 教材以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植物心理學、心理咨詢學等學科理論為支柱,字里行間閃耀著心理科學的光芒,具有雄厚的理論色彩,使這個教材充滿了令人誠信的說服力。
趣味性 一般教材都難免帶有干枯說教的意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這套教材不僅語言通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而且緊緊抓住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和他們進行真情地對話。教材每章以案例開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理論知識,其間穿插了各種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小知識、人生感言和團體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興趣盎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材在版式設計上,做到了活潑有趣,圖文并茂,版面讓人耳目一新,能夠增強學生閱讀的欲望。
實用性 過去的許多教材,大都是“填鴨式”的灌輸,不管學生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總是硬性地將有關理論強加給學生。事實證明,被動地接受與主動地接受其效果大相徑庭,被動接受往往會事倍功半,而主動接受常常會事半功倍。這個教材的編寫者深諳這個道理,他們開創性地運用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編寫。他們聰明地采用邊講故事邊說理的方式,列舉了大量人所共知的和發生在中職生周圍的真人真事,使得案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樣一來,學生便很容易信服和接受。同時,每章都安排有活動設計與思考,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教材緊密結合中職生的學習、生活、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生命意義探尋中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認知解惑、情感流通、行動點撥。這種認知和點撥,并不是站在導師或哲人的角度津津樂道,指手畫腳,而是站在中職生的立場上反映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發展和幸福,充滿了對每個中職生朋友潛能的信賴和期待。我們相信,面對這樣的教材,中職生都會有一種親近感、溫馨感。
完整性 這個洋洋三十余萬字的教材,共分十講。它從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福談起,分別論述了如何認識自己、職業人格、把握情緒、人際交往、就業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基本囊括了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心理教育的各方面內容,沒有什么遺漏和短缺之處,是一本具有完整性的教材。它各章又相對獨立,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時間、學生接受程度等因素,自由取舍,靈活運用。
時代性 從時間角度講,凡教材大都與時代有一段距離。但這套教材一反過去教材的模式,緊扣時代,把當前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及時編寫進去,使教材具有了鮮活的時代性。具體來說,就是教材用專門一章來講述“網絡與人生”。自從1994年開通了互聯網以來,作為“第四大媒體”的網絡,對年輕人的影響極大。它以接收、儲藏、處理、傳遞全球信息資源的巨大功能強烈地吸引了年輕人。網絡的出現,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信息時代,全面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同時,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世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們在享受網絡給自己帶來諸多方便與快捷、知識與樂趣,也承受網絡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和無奈,尤其是年輕人對網絡的癡迷和成癮極大地影響著心理健康。教材編寫者敏感地發現了這一影響年輕人心理健康因素,在第八章從網絡的利與弊、網絡的心理異常談到網絡的心理健康,對于正確認識、利用網絡、確保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本教材出版以來,受到廣大中職教師的普遍好評。它從一個側面預示著我省中職教育的發展正乘風破浪,飛速前進。我們相信,這本教材必將會為萬千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