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級教育管理的核心人物,是班級的靈魂和統帥。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會有什么樣的班風,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班主任也是德育的承擔者、組織者、實踐者。因此,教育管理必須講究一定的藝術,猶如樂隊指揮,指揮高明才能演奏出班集體和個體的和諧音符。而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班主任就必須要做好幾件事:

一、每周之初與任課教師交流一次

統一階段目標。每周在布置班級工作之前,我都會主動同班級任課教師進行聯系,把本周內班級工作的目標和重點及時告知各任課教師,同時請各任課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提意見。通過商討可以把班級階段管理目標與任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相整合。這樣在統一目標的要求下,班主任就會與各任課教師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進而避免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減少“內耗”,學生的德育工作也會貫徹到每個教師的實際教學中。另外,平時教學中,課后各科教師只管自己留作業,缺乏統籌安排。班主任通過與任課教師的交流,有利于班主任合理協調分配各科的作業時間,避免重理輕文或厚此薄彼。

發揮任課教師的“智囊”作用。多數學生對班主任會有一種敬畏心理,他們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的缺點,卻敢在任課教師面前“表現”,所以每周之初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一次,班主任不僅可以真實了解到上一周內本班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還可以充分發揮任課教師的“智囊”作用,在共同分析上一周中班級存在的優勢及不足的基礎之上,及時總結班級管理中的經驗及教訓,從而改進和完善本周班級工作的思路和重心。

二、每周與家長溝通一次

讓家長及時了解情況參與班級管理。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的慣性思維是,只要學生不出現大問題班主任就不告知家長。只有當一個學生行為逐漸蛻變為教師眼中的“屢教不改”后,我們才會通知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對策。這時候家長多半會接受不了孩子“變壞”的現實,會質問班主任我的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為什么不早通知我們?現在你們管不了、想推卸責任了才想起我們家長,沒那么容易。這樣不僅有違我們的教育初衷而且還使教育環境更加惡劣,不利于問題學生的轉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理解家長的不易,我總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把家長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長匯報一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在校表現,以便家長及能及時、全面客觀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積極的參與教育和問題的處理。

及時調整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開學生智慧心靈重要的一環。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按照教育大綱的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教育。一般來說,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了如指掌,能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家里的情況。班主任每周與家長溝通一次,能夠促使自己對每個學生全面、客觀的了解。之后根據掌握的情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案,采用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健康模式,凈化學生的思想、矯正學生的行為。

三、開好每周一節班會課

班會課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陣地,是與學生交流溝通的平臺。長久以來很多班主任由于對班會課的理解有所偏差,以至于把班會課當作“教育課”,所以班會課上班主任不是板著面孔說教,就是聲色俱厲的“批斗”,再或就是一味對孩子們下達任務要求。所以一節班會課下來之后學生不僅沒有受到絲毫的教育,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形成強烈的抵制情緒。他們經常故意在班上惹麻煩:上課講話、做小動作,任你怎么處罰就是屢教不改。

主題班會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所以我總是仔細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尋找在上一周的學校生活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將之拿到班會課去討論。在學生討論中我適時闡述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用心,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比如學生在學期初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覺得剛開學,有的是時間,隨意浪費時間。針對這種情況,我精心組織了主題叫做“科學管理你的時間”的主題班會。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體驗時間的寶貴,以強化其珍惜時間的意識和動機,并促使學生學會審視自己以前的時間利用,找出自己時間安排不合理的地方,作為現在改善的參考。

另外,隨著學習、生活、學校要求等實際情況的變化,我還及時組織學生召開與之相關專題主題班會,使學生思想跟上班級的變化和本周內學校的中心工作。

四、做好每周反思筆記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大多班主任都不習慣寫教育反思,認為寫反思很耗時,是一種額外的浪費,與其寫反思還不如抓緊時間備課或找幾個學生進行談話來得實在。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美國的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對于班主任工作我們是可以通過讀書來獲得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班主任工作的對象畢竟是一些活生生的人,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還必須要不斷地研究班級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創造性地運用經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這就需要班主任必須要學會反思。

我的反思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選取一周內自己認為處理得最為得體的事情和最為失敗的事情。采用“鋼筆錄像”的方式,把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變成文字式的“教學實錄”,進而將自己再次置身于當時的教育情境中,對整個教育過程再次進行整體審視和全方位的分析:這次事件的發生是偶然的呢還是必然的?在本次教育活動中自己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是方法的原因還是理念的問題。導致事件的發生是老師的原因還是學生問題,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怎樣處理效果會更好?教育反思寫好后,我也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要把自己的反思內容和看法及時與同事進行交流與探討,通過交流引發自己向更深層次的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斷的自我懷疑中進行自我突破并最終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