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小學生數學的自學能力
作者: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三堡小學 ■文/贠玉婧
發布時間:2012-10-31 08:57: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各科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教師應該改革教學方法,是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所以教師對學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學一定要高度重視,不斷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
學會自學、學會求知是當代人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的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各科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最佳時期,我們應該按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為了不教”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學會自學
首先,教師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看看就完事。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應道學生學會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書,并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要求學生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舉一反三、反復強化形成一種意識,使學生由對知識的被動轉化變為對知識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例如,由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學法指導,結合教學模型的演示(模型展開是平行四邊形,對折后便是一個三角形),形成自學三角形面積的能力。學生便很容易理解,由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推演到“三角形面積 = 底 × 高 ÷ 2”。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學法指導,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這種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自學方法更加科學化,自學知識更快捷準確。
其次,鼓勵學生自己多讀、多看例題,讓學生自己看例題講的是什么,通過閱讀自己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標注記號或作好記錄,以備與同學交流或課堂提問。讓學生試著“做一做”哪里有疑惑就作好記錄,盡可能先對知識“知其然”,再經由課堂達到“知其所以然”。
再次,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預習時必須讓學生試著尋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如學習倒數時,可以尋找生活中 “倒立”的現象,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概念。
二、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直接關系到自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于現實,也扎根于現實,并廣泛應用于現實。在教學中,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對稱美、簡潔美等等,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如在教學“四則運算的順序”時可以進行如下的啟發式講述,“為了滿足課外活動需要,決定購一些器材:25元的排球,20元的小籃球,2元的跳繩和15元的乒乓球拍,請大家計劃一下,該怎么買?并算出總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機會,自然就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教師再提出幾種方案,如買排球2只、跳繩20根, 就得到列式25 × 2 + 2 × 20;教師再稍加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明白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僅享受到了樂趣,探究到了規律,而且開啟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之門”。
三、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
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學、自練和自評,只有在不斷實踐中能力才會得到鍛煉、發展和提高。自學時一種實踐,學生在自學中不僅可牢固地掌握知識,而且較容易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聯系而形成能力。作為教師,必須放棄教師權威的思想, 摒棄“霸占”課堂的做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建立“ 師生互動、情知互動”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既要當好“導演”,又要當好“演員”,為學生自主探究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自學的能力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自學則是人生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爸R可以被遺忘,但能力卻伴隨你終身?!彼裕處煈獙W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學高度重視,進行反復的、行之有效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受益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