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兒童獲得良好的計算技能”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小學生計算技能是在其已獲得的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地練習而達到的。但事實上,近年來尤其是課改以來,小學生的計算技能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主要表現在:1.學生缺乏熟練的口算技能。2.不良的計算習慣。當學生把簡單的計算出錯時,師生往往都歸結為“馬虎”,事實上,粗心是一種習慣。3.對計算認識上盲目使用計算工具。針對計算教學中的問題,筆者認為采取如下方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養計算能力的基礎

小學生是依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的,計算法則就是算法,是計算的操作程序和具體方法是解決“怎么算”的問題。算理是算法的依據,是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理一般由數學概念、運算規律、運算性質等構成。在計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應該有機結合,不能割裂開。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處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二、重視口算是培養計算能力的關鍵

如“987×786”一題,就要進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錯誤,筆算必然出錯誤。因此,不僅低中年級基本口算的訓練要持之以恒,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展、加深,在高年級也應同樣重視。因此,我在上課前幾分鐘總是會出幾個口算讓學生練習。另外,幫助學生小結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也能大大提高計算技能。

三、有效練習是培養計算能力的手段

技能的形成必須靠反復練習。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曾說過:“書法很壞的人,寫了一生,但是他的書法也不能由此而變好,只有經常的重復,而沒有練習。”練習不是簡單的重復,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

1.練習內容要有針對性、典型性、科學性。練習要在學生認識的轉折點上下工夫。例如小數乘除法的實質是整數乘除法則的延伸,關鍵在于如何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如何處理除數中的小數。

2.合理設計練習,使練習題要有坡度、有層次。智力技能的形成,有一個由懂到會、由會到熟、由熟到巧的過程。練習的安排也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單項后綜合,先基本后變式,先嘗試后獨立,有坡度、有層次地進行。

3.注意練習質與量的辯證統一,切忌在同一平臺上進行機械訓練。處理好練習的質于量的辯證關系是提高練習效率的重要保證。練習成功的條件之一是練習的經常化,而且每一次練習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要求,防止“以多取勝”盲目加大練習的量,必須在保證一定練習量的前提下,著重于練習質的提高。

4.練習要及時反饋,并有效地進行調控。成功的數學教學,不僅在于成功的講解,還取決于高效率的練習。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而公開地予以糾正,使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把反饋作為一個剛性的要求,作為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堅持全面反饋,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況;堅持準確反饋,所有的反饋要真實、準確,盡量避免使用齊答的反饋方式掩蓋學生的真實情況;堅持及時矯正,發現錯誤,及時分析錯誤的原因及錯誤背后的思維,是共性的問題集體解決,是個性的問題,個別解決。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計算能力的途徑

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是計算教學成敗的關鍵。計算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抄錯題中的數字或運算符號,自己卻發現不了,盡管計算和驗算都很好,但還是錯了。因此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蘇教國標版的教材中,計算教學部分增加了估算的教學內容,在計算之前先估算題目的大致范圍,并在計算后和估算的結果比較,看自己得數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因此要培養學生計算之前先估算的習慣;養成了上面的一些良好的計算習慣,計算正確率就會大大提高了。如果我們能再幫助學生養成認真驗算的習慣的話,那么學生計算就基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了;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既能使作業本美觀,也能使自己在做題時看清題目,避免錯誤的發生。

總之,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長期進行培養和訓練。因此,我們應該在強化基礎知識教學,形成一定的計算基本技能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下工夫,力求使我們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