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始于作文之前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文/何 華
發布時間:2012-10-31 08:49: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更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要想使學生喜歡作文,獲得成功的體驗,我認為 解決“作文之前干什么”的問題極其重要。我開始不斷引導我的學生,傳遞給他們一個信息——“好的作文始于作文之前”,作文前做足了功課,寫作文并不難。
一、習作準備重在日常的積累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習作的準備過程”。以往我們的作文教學忽略了作文內容的積聚過程,讓學生習作時 “打無準備之仗”,以至不少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1.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不斷利用語文課堂和一切有可能的機會告訴學生作文離不開生活。
根據目前學生的生活內容單調,觀察能力低以及組織駕馭語言能力低等實際情況,我適當地帶領學生也建議家長帶他們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我給他們講托爾斯泰的故事,建議孩子像大作家一樣也單獨準備一個小本,我把它稱作“每日一記”,記下當天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或記下一時靈感,感受。作文前翻開這個小本往事歷歷在目。一段時間后,不少學生觀察生活的視角多了。留心觀察生活之后,學生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也顯得生動、自然。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2.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閱讀,語言積累,閱讀能力很重要。
閱讀能力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他們的語感,靈敏度,對生活、對文字的捕捉力也會提高。這些能力的提高自然會帶動寫作能力的飛躍。當然,這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
3.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一定方法也很重要。
每天的語文課上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更能有效地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傾聽能力,投入越積極的孩子收效越大。語感、靈敏度、捕捉力也會在每天每堂課上得以鍛煉。
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直接體現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學還要突出抓好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向書本學習表達,利用這一機會強化表達訓練。另外,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每篇課文都有一定的寫作方法,作文是從借鑒、模仿開始的。當然,我們應教育學生避免機械地照搬照抄。仿寫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材表現同一中心),仿其法(仿范文觀察方法、思路方法)。如果可以做到,長此以往,這份積累也收獲頗豐。
二、習作準備要有針對性
1. 作文的審題與選材。看到一篇作文,首先要清楚要我們寫什么。學生愿意寫什么,應該由他們自由去決定,教師不必強求一律。但要在此之前,要注意打開學生的思路,避免擴大選材或無形中縮小了選材的范圍。
2. 作文的構思。作文之道巧在構思。我們應大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樣一件事學生可以從各方面去構思,明確自己想表達什么主題。
3. 有平和或快樂的心態,提起寫作欲望。教師應用各種手段:情緒感染,講自己經歷,設置懸念,配適當道具,畫面再現,例文指路,你問我答……讓學生作文前保持快樂輕松的心態,拿起紙和筆向大家訴說。
總之,當我們在傾聽、觀察、談話、閱讀、聽課、記錄中澄清最初觀點的時候,就開始了寫作。即便還沒動筆,寫作前重視各方面積累,作文前審好題,選好材,擬好題實際上省出了更多時間去完成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