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文/季冬梅
發布時間:2012-10-30 11:26: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傳統的作文教學,是“學生寫老師改”。 學生拿到老師修改過的作文后,只看老師給的評分,卻不看“老師是怎樣改的”, 更不思考“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改”。 結果,造成作文教學事倍功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注意變“老師改” 為“學生自改”,我的基本做法是 “三讓”。
一、 讓學生擁有自改的熱情
一是進行名家介紹。 古今中外,許多名家的傳世佳作,都是經過多次修改而成的。比如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后,總要先讀給一些不識字的老頭、老太聽,如果老頭、老太聽不懂,他就反復修改,一直修改到老頭、老太太能聽懂為止……我常向學生介紹這些名家,讓學生以名家為榜樣,以此提醒學生不要一次定稿成文, 讓學生 懂得“文在于改”的道理,知道修改文章的必要和重要,從而引發學生自改作文的熱情。
二是進行佳作欣賞。學生的作文,“病文” 是常見的,也是難免的,我便在班上成立 作文修改小組,讓學生在作文修改小組內交換作文閱讀,互提意見,給“病文” 找病因、寫處方,并將修改后的有些作文分為“語言美、內容實、構思巧、立意新、條理清”,組織全班同學賞析,同時請修改小組內的“主治醫師”作診治介紹,以此誘發學生自改作文的熱情。
二、 讓學生掌握自改的方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作文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地把 自改的方法告訴學生,深入淺出 地指導學生自改作文。對此,我的做法有四點。
一是讓學生熟悉修改符號。只有讓學生熟悉 修改符號,學生才能認知修改符號、領會修改符號和運用修改符號。
二是讓學生掌握修改步驟。通常情況下,我要求學生自改作文時,先“ 讀和思” ,再“ 增和刪 ” ,接著“調” ,然后“補” ,最后“換”。“讀和思” ,就是要學生對自己的作文 邊讀邊思 ,找出文中的毛病。“增和刪”,就是要學生把握題意,抓住中心,增加應寫的題材,刪去不應寫的題材。“調”,就是要求學生對作文的條理材料的安排、主次的詳略等進行調整。“補 ”,就是要學生 對重點內容進行補充,使文章的內容更具體。“換”,就是要學生把錯標點、錯字、別字、錯詞、錯句等換成合適的。另外,要求學生自改作文時,第一遍用鉛筆改、第二遍用藍筆改、第三遍用紅筆改。看不清楚了,謄一遍,再修改。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反復修改,才能出精品。
三是讓學生跟隨老師修改。學生作文完畢,我選出一篇“范文”,用實物投影儀展出,和學生一起評析,讓學生圍繞范文的評分展開討論,陳述評分的理由。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對各類作文的基本要求、質量檔次有所定位,又能為學生自改作文提供一定的目標尺度。有時,我選出幾篇“例文”,抓住共性問題進行對比評析。有時,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試改,學生按修改步驟,邊修改邊討論為什么要這樣改。我行間巡視時,只作蜻蜓點水式的提示或指點。
四是讓學生互改后再自改。我的基本做法是: 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循環互改 ,在四人互改小組里,按ABCD編號,甲修改乙的作文、乙修改丙的作文、丙修改丁的作文、丁修改甲的作文。互改時,每人起碼 要 找到他人作文中的一個長處和一點不足。互改后,取回自己的作文,吸取他人的長處,克服自身的不足,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 讓學生形成自改的習慣
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除了讓學生擁有自改的熱情,讓學生掌握自改的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形成 自改的習慣。對此,我的做法有三點:
一是采用兩次評分法。即在初次評分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按作文要求自改,視自改情況(自改態度、自改效果),再次評分,并在評講課上對自改成功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或獎勵。
二是采用展覽欣賞法。即將自改后與自改前相比,對有明顯進步的作文,連同原稿一起張貼展覽,讓所有同學欣賞、比較,以鼓勵更多的同學注重自改的質量。
三是采用對外推薦法。即將自改特別成功的優秀作文,推薦到班級博客中讓大家賞閱、推薦到校紅領巾廣播臺“佳作欣賞”中播發、推薦到有關報刊發表。
修改作文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文不厭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我們應以激發興趣為抓手、以正確指導為原則、以科學評價為依托,讓學生自改作文時,做到“三有”,即有熱情、有方法、有習慣。只有這樣,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