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數學,在合作交流中學數學,將過去的說數學、聽數學、黑板上的數學,轉變成為做數學、用數學、生活中的數學,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獲得主動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我從實效性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情感。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數學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起來,從數學的角度,并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寬松氛圍,自主探究新知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樂意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們要開放課堂,為學生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口算訓練里,我出了“130+550”一題后,很多學生很快說出了答案,并說出他們的計算方法。有的說“130+500=630,630+50

=680”有的說:“100+500=600,30+50=80,

80+600=680”,還有的說:“100+550=650,

650+30=680”方法多樣,課堂活躍。學生們躍躍欲試,都想發言,還有的學生問我:“教師究竟有多少種算法?”于是,我趁機讓他們分組展開討論,說一說還有哪些算法。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生總結出多種算法。課后教師又激勵學生,你們想不想把你學到的知識去幫助別人,如果有興趣,放學后就可以到集貿市場去練習……這樣,課內課外相結合,學生探究的欲望不斷生成,思維不斷發展,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了充分的釋放。

三、開放思維空間,培養探究精神

兒童的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所以在教學時,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探究知識規律,為知識的內化創造條件。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我這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猜想( = = )進行驗證:“課桌上的信封里放著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覺得不需要這些材料,當然也可以?!边@樣的設計不僅給學生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也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事實上,學生的驗證方法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創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實物根據分數的意義來驗證相等關系的;也有的不用實物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算出分數值來驗證相等關系的……可見,給學生學習留足探究的空間,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使活動真正自主開放。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個性差異,保證探究廣度

“人的潛能、個性和價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幫助人達到他能達到的最佳境界?!彼岳蠋熞⒅貙W生個性差異,在課堂上力求“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也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可以自主學習。如在教學“求剩余,求相差”的應用題,可以設求:“果園里有桃樹485棵,梨樹325棵,蘋果樹276棵,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自主探究,中上等水平的學生可以填出又多,而且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進行解答,學困生也能填一些較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問題進行思考,每人都能自主參與,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信心。

總之,教材中處處含有探究的內容,生活情景的再現——它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去挖掘教材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問題,并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之中,積極地參與、發現并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