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感情激發
作者:陜西省鎮安縣鐵廠鎮中心校 ■文/ 鄭學義
發布時間:2012-10-30 14:41: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煉成閱讀與作文的技巧,因此必須調動學生的激情,引導他們盡可能的探索。”葉老的話充分體現了激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便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見,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激情,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的意境中,從而積極能動地去探索領悟,進而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結合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激發學生激情可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巧設導課,激發情感
導課正如電影的序幕,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朱自清的《背影》,可創設一幅在一個滄桑的舊式車站,一青褐色棉布馬褂長袍的老者,艱難地攀爬站臺、過鐵道的情景圖,再配一簡單的話外音:孤單老者,奔喪之后,變賣家資,出外謀生前,送兒子上學,還不忘給兒子買橘子……又如《陋室銘》的情景圖,無不把學生帶入一種意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設置懸念,激發情感
無論是聽讀音還是朗讀,可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命運會如何等,也可在情節發展中多創設幾種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故事又將如何發展等。如《放鴨》,假如不是風雨災害,而是其他如鴨病、干旱、天敵……又將如何?假如放鴨沒有收獲鴨蛋,結局又會怎樣?《藤野先生》一文中,假如你是先生又會如何做?假如你是魯迅受到優待,看到殺中國人的電影,你會想什么、如何做?懸念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習的熱情就會大增。
三、故事吸引,情景感染
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在枯燥的學習中最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可抓住這一點,針對教學內容,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一些與課題有關的小故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又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學生親其師而學其識,一舉兩得。
四、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語文教學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的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初中語文的許多課文,特別是古詩文,無不展示了優美的畫面,教師可由畫入手,引導學生漸入情景,從而激發情感,由情入理,逐步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如《紫藤蘿瀑布》、《敬畏生命》等可采用這種方法。
五、抓住重點,觸類旁通
教學中可抓住文眼、重點句、中心句,高屋建瓴,綱舉目張,點撥引導,由情入理,簡潔輕松中體味情節,如《生命、生命》就可以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為突破口,《行道樹》就以“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突破口,簡潔而輕松中調動激情,解決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六、發現探索,調動激情
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理解和感悟的自然不同,教師提出的問題只能使學生被動地去探究,且整齊劃一,呆板單調,不符合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久之,學習效果的好中差日趨明顯,這也是同樣的學習時間,會出現學困生的原因之一。課堂上除了必須要集體講解,強調的知識點外,教師可發動學生自學或分組討論,在自學或討論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可給別人提問題,可向別人求教,也可積極主動給別人講解自己的發現或別人的問題,力求都能開口說起來,個別問題可以作業或練習的形式出現。從而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探索,都有所獲,有收獲就有成就感,慢慢就有了激情,這種激情就會化為信心,進而轉化為動力。
七、重視朗讀,激發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書面語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同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其效果是不同的。好的朗讀,不僅僅是音樂的美,更是藝術的美。朗讀的語速、語調、語態,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鏗鏘、或纏綿語境,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撥動他們的心弦,引發共鳴,在美的藝術陶冶下,激發情感。特別是針對抒情性的文章,如《春》、《濟南的冬天》、《第一次真好》等,通過反復朗讀,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音樂美與情感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
贊科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大的氣力給學生講解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激情,那么這些解釋仍然落空。”由此可見,激發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更是教學氛圍的靈魂,情感使教學氛圍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