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情趣,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也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究的一個課題。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和情趣,讓學生從被動學轉為主動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益,教師探究式教學方法十分重要,而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關鍵是要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四種意識。

一是情感意識。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交流互動的過程,始終是以情感為推動力的,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挖掘學生個性的情感因素,讓學生主體對文本感同身受,并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產生獨特新穎的個人體驗,才能有情感的自由和心靈的頓悟。學生只有深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情感世界里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打動自己才能形成內動力,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為此,教師應不斷刺激和反饋,以情感傳遞人性,以情感表達活力,讓學生滿懷激情地參與語文學習。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尋找作者的感情世界時,如果自己沒有澎湃的激情,則很難教出具有濃濃情味的語文課。

二是問題意識。問題是學生夯實基礎、形成能力的原動力,是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劑。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誘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把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引入到與文章有關的情境中來。因此,如何提問,至關重要。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在多而在精,應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囚綠證》,“囚”是什么意思,綠為什么要去“囚”?《裝在套子里的人》,人為什么要裝在套子里?《飛向太空的航程》,太空究竟有多少奧秘?這是任何一個青少年都想知道的。在講授這些課文時,教師要事先設置好問題,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質疑的勇氣,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學生有問題而質疑,教師因問題而解惑釋疑,從而將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輕松快樂,學生的質疑也使其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接受走向體驗。可以說沒有學生提問的課堂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

三是活動意識。語文教學活動具有綜合性、長效性、貼近性、實踐性等特征,而實踐則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探究、操作、體驗、討論等活動為中心,借以塑造和構建學習主體。課堂活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館式”、“座談式”等現代教學方法,又可采用常規和傳統的“講述式”、“描摹式”的教學方法,這要因課文類型而定。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應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延伸要以教材為本,做到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有機統一。一堂好的語文課,如果沒有課外活動提供展示的舞臺,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就無法得以體現。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作文競賽、辯論、演講、表演、墻報、筆報、讀后感、觀后感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這種課外活動,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行的高中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一些對話性小說和戲劇類課文,都可以用“表演”這種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文章里有關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強化表達,又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是開放意識。語文和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語文的生活化可以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動力,應讓學生走向生活,讓語文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從有利于學生語言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長特點,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時間和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特別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讓語文教學現代化、全球化成為可能,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斷溝通課內外的聯系,溝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溝通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變封閉的語文教學為開放的語文教學。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既充分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又讓學生從中獲取一生享用不盡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