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語文閱讀教學對話中的“平等觀”
作者:江蘇省如東第一職業教育中心校 ■文\繆小梅
發布時間:2012-10-30 11:45: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折射出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和文本的“文路”交叉合一的美妙的思維圖景。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充盈著“多種多樣、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情境與交流關系”。克林伯格認為: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而如果沒有平等,語文閱讀教學中相互作用的對話就難以進行,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特的感悟和創新的思維。
一、平等是一種尊重
構建和諧有效的師生對話,重要的是師生雙方互相尊重。然而,長期以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體關系,教師是“傳授者”,負責傳授知識與技能,學生是“接受者”,接受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利于閱讀中的師生對話,更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我們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尊重學生,并因此獲得學生內心的尊重,在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閱讀。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生作為“對話者”, 把自身定位為“合作者”: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同伴,尊重學生的探究和見解,鼓勵學生批評和質疑。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成為“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非外在的專制者”。在語文閱讀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幫助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的討論交流,正如名師崔巒所說:“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包括啟發、點撥甚至講解),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平等是一種接納
對話理論認為,對話是由獨立的、具有內在自由性的多種觀念組成的“大合唱”,而信息論則告訴我們,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同伴,因而生生對話在語文課堂中顯得彌足珍貴。無論師生對話還是生生對話,沒有相互接納就不可能有教學中的平等。
生生對話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通過交流,思維進行碰撞,能夠產生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不僅如此,當學生互動時,他們在群體中所體現的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而言也都是終生受益的。
生生對話在全班性的課堂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環節中常見。在《林黛玉進賈府》全班課堂討論中,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后,可以各自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林黛玉。這樣,有的學生說她體弱多病,有的說她美貌多情,有的說她多愁善感,有的說她聰明細心,有的說她善良純潔……通過接納同伴的意見,學生心目中就有個栩栩如生的立體的“林黛玉”形象了。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我們可以把學生按照知識能力水平的高低組合,分成4~6人一組,并且要求每組輪流由一名同學充當小組發言人,負責將小組討論結果在班級大群體前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傾聽他人的理解,表述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話,學生們共享知識經驗,共享情感意趣。
三、平等是一種平視
生本對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中對話的重點,其他的對話關系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都是為“生本對話”提供支持和幫助的。
和學生參與對話的文本,已經不再是充當知識載體的客體,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包含著無限可能的獨特話語世界,是一個能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的特殊的“人”,正如左拉所說:“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動著的人。”而在對話教學中,學生和文本這兩個主體也應當保持平等的對話關系,羅蘭就在《讀書是談心》里講到書對于他來說是朋友,而不是嚴師;讀書對于他來說是談心,而不是受教。
因此,雖然入選中等職業學校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家名篇,但我們不能因此把閱讀的文本看成需仰視才可見“圣書”, 只有當學生平視文本,才有可能產生平等自由的生本對話,學生才能和文本通過互相提問和作答來相互影響、提高對方。比如閱讀文本《荷塘月色》的時候,一方面,我們景仰朱自清先生的文采和人格,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因此把他看作圣人,也要認識到,作為一名渴望過安寧生活的普通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也有他的矛盾和彷徨。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文本中的“頗不寧靜”,才能因此對文本的感情思路進行討論和表述。
平等是對話有效實現的基礎,平等是一種尊重,是一種接納,是一種平視。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努力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引導學生評視文本,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實現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