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師的行為是影響化學有效教學的直接因素。筆者經過幾年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索、學習和研究,歸納起來認為,下面的五種行為是促成化學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

一、清晰授課

這一關鍵行為是指化學教師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清晰程度如何。清晰的教學是一個復合行為,筆者認為,化學教師清晰授課必須具有如下要素:

(1)語言清晰。

(2)板書清晰。

(3)思路清晰。

二、多樣化教學

這一行為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夠采用盡可能多的方式,靈活地呈現課程內容。

(1)對教學設備、教學空間及呈現方式的靈活運用。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實驗內容進行思考,合理安排。如果一節課中只涉及教師的若干個演示實驗,教師完全可以將實驗物品移到教室來做演示。若一節課中安排了學生的動手實驗,則應該帶領學生去實驗室。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根據化學的課時內容,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為化學課堂創造了一種多樣的、有趣的氛圍,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直接教學和間接教學。

直接教學是以盡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實、規則和動作序列傳達給學生。這里的直接可以理解為口頭解釋、舉例,并提供練習和反饋的機會,包括必要的師生互動,如問與答、復習與練習以及糾正學生錯誤等。間接教學是用來呈現教授探詢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涉及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在間接教學中,習得過程為探詢,結果是發現,習得的內容為一個問題。

三、任務導向

每節化學課我們得關注教師呈現和評估了多少材料,學生學到了什么。確切地說,教師的課堂教學與教學目標、課程要求是相匹配的,學生的進步也正是與此息息相關的。

(1)有的放矢。教學目標應該清晰、簡明。備課時制訂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深入淺出。不同的老師對化學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學中,對教學任務的呈現和處理也是不同的。教學的精彩源于對教材的超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3)指點“江山”。這里的“指點”應該理解為“對教學任務的講解”。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講什么,二是如何講。學生一看就懂的內容無須講解,而課程標準中的重點、難點,學生易錯、易混點和學習的盲點則是教師要講解的內容。如“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中的“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制取的實驗操作等”這些則是化學教師應該指點的內容。因此,教者為了能避免無效勞動,得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領略標準。如何講解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教師能夠講清教學任務的衡量標準。

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學生,學生的投入關乎教學效益的產出。教學有沒有效益,是指學生有沒有學會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1)平等對話。化學課堂上,教師要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課外,如假期里,我選擇了與學生在網絡上交流,通過QQ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學生學習化學的感受,解答他們在化學概念上的疑惑。

(2)授人以“漁”。作為化學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掌握學好化學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其一,可以在化學課堂上組織學得好的同學來介紹學習方法,它山之石亦可攻玉;其二,針對本學科的特點,逐步向學生介紹化學學科思想方法。

五、確保學生成功率

這是有效教學的歸宿。在化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勤思考,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對于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同學要“保護”,再次給出機會。對于有些化學計算,給出學生上黑板訓練的機會,和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要拿起紅筆在學生做對的題目上作出正確的批示,做錯的鼓勵他們再次思考。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材料時,要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確保產生較低錯誤率(高成功率)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內容的積極態度,正是對學生一次次成功的肯定,從而激勵學生向著更大的成功邁進。

當然,上述五種行為因素并不是互相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有效教學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思考和研究的話題,只有在今后的化學教學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我們對促成有效教學的行為因素分析才能更加趨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