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文插圖發揮應有作用
作者: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 ■文/周長蕓
發布時間:2012-10-30 15:55: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理念與教學設備的矛盾沖突中,在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教材的理性敘述之中,我們如何來解決這個矛盾,使課堂散發“新”的氣息,跳出“新”的活力,其實,課文插圖的合理使用能解決這些。
一、 課文插圖的類型特點及現實意義
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課課有插圖,這些插圖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與文質兼美的課文相配合,圖文并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字處見畫,畫處見字,畫與文水乳交融,顯示出教科書的童趣與美感,使學生愛不釋手。
課文插圖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1.介紹作者的。2.揭示文意的。3.作為訓練的。
課文插圖體現了教育的本義。從課文插圖身上可以看到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高科技發展的社會對人們的讀圖和用圖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視覺信息的處理能力已經成為生活中人們的普遍需要,視覺素養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大眾的基本文化素養,如果對這些視覺信息還只是能夠看懂一點、了解一點,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今視覺傳播發達的生存環境。因此,珍視課文插圖在追尋教育本義中的價值,通過課文插圖的精心設計和創造性使用,一方面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學生基本素養發展的需要。
二、 運用課文插圖時的注意點
⒈ 課文插圖要“巧”用。“巧”指插圖運用要巧妙,不能亂用、濫用,不能喧賓奪主,不能當作可有可無的點綴品,不能重文字、輕插圖,甚至不加理睬,這就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教學中,學習課文是“主”,運用插圖是“賓”,充分認識和把握并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就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⒉ 課文插圖要用“足”。“足”指用足插圖。有的老師僅在教學伊始導入新課時,以圖激趣,粗略感知圖意,析文過程中再也不見插圖的蹤影。有的老師在品讀感悟課文時,用到插圖,卻是曇花一現,走馬觀花,沒有做到真正地挖掘插圖的內涵。插圖對課文起著補充、呼應和延伸等作用,所以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用足插圖。
⒊ 運用課文插圖要講究“效”字。“效”指插圖運用要講究效度。效度表現在初步感知課文,運用插圖要能夠引起學生的勃勃興致;在品味感悟文本時,運用插圖能夠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在總結提升時,運用插圖能夠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三、充分發掘和提高課文插圖的使用價值
⒈ 借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介紹的事物很多,由于地域的不同,有些東西同學們無法見到,靠文字的描述也只能建立模糊的表象。借助插圖就可以準確認識事物的特點,也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能力。
⒉ 借用插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在初始閱讀階段,強調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困難,這時運用插圖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不失為一條捷徑。大部分的課文插圖都是文本中故事情節的再現,抓住插圖的這一個類型特點,就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⒊ 借助插圖,獲得審美愉悅。 從審美的角度而言,給課文配插圖,學生能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和思想啟迪,受到課文內在美的教育。學生在觀察、欣賞、評價插圖的過程中產生了美的愉悅感,從內心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小學生必背古詩七十首,詩的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學生光憑觀察文字背誦詩句費時費事,又不易理解掌握。我們可以為詩插入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圖畫,這一幅幅圖畫就是使學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暮江吟》中的夕照江面,夜深下露,彎月懸空的寧靜,《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的妖嬈,《塞下曲》中的舉杯豪飲……都可以用形象的圖畫表現出來,它們或嬌俏可人,或瀟灑潑墨,或蕭蕭瑟瑟,其情其意盡顯于尺幅之中。學生通過圖畫,既能準確地把握詩句的主旨,深刻地感悟詩中的意境,又能提高自己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
⒋ 借助插圖,拓展想象空間。“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在語文教學中,可借助插圖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蘇教版課文《虎門銷煙》一課,有一幅插圖,畫的是林則徐的塑像,而文中對這幅插圖描繪的文字很少,學習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對這幅插圖進行再利用,再創造,重新認知,學生盡可以展開創造想象的翅膀,以《我站在林則徐塑像前》為題,個性化地寫“我看到的,我想到的”。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具備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充分挖掘課文插圖的效能,就能大大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