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不僅“學會”數學,而且“會學”數學,“愛學”數學,就應當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一、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引發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

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我從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而偏要做成圓形的來導入,學生被熟悉的現象所吸引,為找尋答案,他們動手進行了實驗,自學了課本,很快找到了理論依據,掌握了圓的特征。此時,我沒有就此罷休,繼續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做成了圓形,聯系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再次聯系起來。這樣教學,符合兒童認知規律,能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加強自身體驗,突破教學難點,內化知識

在學習《相遇問題》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兩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站成兩排,要求他們按照教師指令實際走一走,學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這些概念,再回到課堂上講解“相遇問題”時,就迎刃而解了?!绑w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準備兩只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體積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鐵鎖,另一杯里放入一個螺絲帽,讓他們觀察水平面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通過觀察學生領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為物體擠占了一部分空間,鐵鎖占據空間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絲帽占據空間小,水面就上升得少,從而懂得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叫物體體積。這種實驗的方法比教師簡單敘述和學生機械背誦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我還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計算家里的水電費、存款利息、裝修所需地板磚的塊數等等。總之,凡有適宜的內容,我都盡可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也感覺學起來輕松、實在、有趣。

三、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鍛煉智力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學生通過觀察幾組算式,概括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同時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這一規律,這時可出示6÷2=(6×0)÷(2×0)=3這一式子讓學生判斷對錯。學生很快發現2×0=0,而除數不能為零,原來總結的規律不嚴密,應補充條件“零除外”才完善。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切忌剝奪不善表達學生發言的權利,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口。

四、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生自信,激發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好學生不是打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圓柱的特征。生1說:“圓柱是由三個面組成的圖形?!蔽耶敿促潛P他觀察能力強。生2通過與同桌比較圓柱的高矮,發現了圓柱的高,我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的發現真偉大。”生3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驗證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稱贊他思維靈活,想象獨特。當生4用手比劃著提出“上下是兩個相等的圓,四周一樣粗的傾斜圖形(指的是斜圓柱)是不是圓柱”的疑問時,我激動得握住他的手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我都沒有想到呢!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鄙?概括圓柱的高的定義時,出現了錯誤,臉羞得通紅,我當即說:“雖然你答錯了,但你敢于發言,敢于表達自己思想的這種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內化過程,需受教育者主動完成。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特別是一節課,無論教科書寫得多么清晰,教師講得多么明白、透徹,要理解教學內容,最終還得靠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感悟、體驗才能完成,因此凡有適宜的內容,我們都應盡可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也感覺學起來輕松、實在、有趣。如此教學,可建立起學生的大眾數學觀,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益于學生內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