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背景下,新型教學方法在農村小學中逐步得到應用,給語文課堂整體上帶來了活力和生機。但是有許多問題仍然需要我們重視,這些問題,有些是所有學校共有的,而有些則是農村小學所獨有的。

一、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理念落后。

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大多數教學理念陳舊,一些教師很難去除陳舊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很難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里來。一些教師為了使教學形式變得更為活躍和多樣,一味采取提問的辦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課堂氛圍和學生積極性,可是卻使得教學難點、重點不夠突出,課堂效果甚為有限。總體來講,學生主體地位沒被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出來,是目前農村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2.辦學體制滯后。

因為城鄉二元結構造就的教育資源不平穩性,使得某些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投資不夠,基礎設施教差,再加上受福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加重了優秀教師資源的流失,讓學校內的老師結構不均衡,一些學科不能正常授課,非常嚴重地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到當地教育的全局發展。再者,農村的小學把教師的晉級評優同學生的考試成績相關聯,致使教師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唯成績是從,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知識講得死板,課堂上要求面面俱到,很怕有內容落下沒講,很怕學生考試丟分。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升。

3.教師素質不高。

農村教師的人員隊伍素質不同,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使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時機、條件減少,一些教師放松學習、不思進取,在施行新課程的時候,創新能力差、創新意識弱,備課抄襲,不求實用。整體素質水平亟待提升。

4.教材調整頻繁。

很多教師對教材與課標的調整不太了解,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調整的內容是什么,可是卻很難把調整內容同教學相結合。因此,就產生了所謂低綱和超綱的問題。比如說:課標里只要求學生可以抄寫音節,但是很大比例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進行音節的默寫訓練;又如對于大寫字母,課標里只要求學生認識,可是教師卻偏偏讓學生進行默寫。此外,調整后的課程標準對于作文要求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調整,難度有所降低,可是很多教師仍然按照調整之前的要求來授課。這種種表現的深層原因,都是出于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更新的教材,不能深化落實課標要求所造成的。

二、改革課堂教學的對策

1.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方式,爭取擺脫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盡最大可能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學生真正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教師要想辦法給學生提供適合于主體教學模式的學習方法,明確“教”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使學生學會向使學生會學轉變。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的任務其實就是將教學目標從課標與教材上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來。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把熱情用到教改實踐當中去,因地制宜地進行教改。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學習運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辦法,突出課程難點、重點,并根據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培養。

3.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語文教學不能單純依靠應考來引領發展,這是人所共知的,我們應當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語文課認知成為語言與文字的訓練課,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教師要精講、活講,學生要學活、練活。想要做到這些,我們的教師一定要在提升基本功上下工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同時,教師應當積極進行繼續教育,持續不斷地充實自己,要伴隨農村小學語文的改革而完成自身的革新。

4.改革辦學與考評制度。

首先,農村小學的外環境很艱苦,教育部門應當對城鄉二元教育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教育投入,特別是一些基礎設施與多媒體的投入力度要加強。第二,要想辦法減少農村語文教師的流失。第三對學科與教師的結構進行制度性調整。最后,應當改革以往單純以分數定高低的考核辦法,力爭構建起更為客觀與公平的評價制度,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質。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多作反思,大膽變革落后的思想觀念、教學方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利局面,取得素質教育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