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收撥當心畫 余音繞梁意未了——語文教學結課藝術初探
作者:陜西省富平縣藍光中學 ■文/張都利
發布時間:2012-10-30 15:20: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大多優秀的語文教師,結課時不是草草收場,不是書到臨尾漸漸松,而是課了事未休,課終情更濃,課結智不停,不僅僅使學生的思維局限于課內,還要使學生在課外仍然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其實,一節課結尾該如何收束,應講究藝術,需潛心研究。下面是筆者對結課藝術的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歸納總結,耐人尋味
演繹和歸納是最常見的兩種邏輯思維方式。語文課堂教學較多采用的則是歸納式。因為學生對一篇課文的理解,一般要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因而,歸納總結便成了結課藝術最常用的方式。
講授《陳情表》一課時,我是這樣結課的:“縱覽全文,情溢其間——親情、孝情、恩情,以及文中所回蕩著的抑郁之情、兩難無奈之情、恐被猜疑的憂憤之情、又恐因不赴命而被責罰之情……這次第,怎一個‘情’字了得!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這一結尾,簡潔明了,系統完整。既將同學們討論的意見加以高度概括,又揭示了情的內涵;既總結了全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更為重要的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二、設置懸念,引而不發
演戲講究演透而不演絕,若一演絕,就斷送了藝術。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結課時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引而不發,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比如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課堂結束語:“同學們,林沖在大火中到底是不是被燒死了呢?假設沒死他又會到哪里去呢?要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一連串的懸念使學生因下課鈴聲而行將關閉的思考的閘門再次打開,引發學生進行種種猜想、判斷、理解,收到了“課雖完而思不斷”的審美效應。
三、創設高潮,戛然而止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是呆板機械的,而是機動靈活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安排一個“高潮”,通過高潮把學生推到一個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說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結束一樣,課堂教學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結束。
筆者在教《歸去來兮辭》時,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課前的5分鐘內:“陶淵明,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精神脊梁的象征,他淡泊名利,向往田園,蔑視權貴,質性自然,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他站在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俯視蕓蕓眾生,一身桀驁不馴的傲骨讓所有的勢利小人汗顏。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在文學上成功了;他暫時地失敗了,卻永遠地成功了。這就是陶淵明。同學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這段結束語,充滿哲理,生動感人。學生、教師聽后群情激昂,然后戛然而止,留下了無窮的回味余地。
四、音樂渲染,余音繞梁
音樂猶如海洋,雖無洶涌的波瀾,卻能滲透人的靈魂,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精神隨著優美的旋律而升華。因此,在結課藝術上將音樂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愉悅療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如教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時我是這樣結課的——“(深情地說):此時此刻,我們正徜徉在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美妙意境之中,品味那輕縵如煙,悠悠惆悵中交織的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品味那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的脈脈溫情……”(課在優美動聽的《春江花月夜》音樂聲中緩緩結束)此時,那悠揚的音樂聲已經深深地飄進了每個學生的心靈。這樣結課,易于引起學生情感的強烈共鳴,強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勝過千言萬語。
五、冶情勵志,激發激情
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在總結概括的同時,也可以引用與教學有關的名人生平事跡,贊揚名人的思想品質或推崇名人的治學精神,給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
比如講《蘇武傳》一課時,我是這樣結課的:“寧死不屈的蘇武被囚禁在北海牧羊19年,而手中始終拿著象征祖國尊嚴的漢使旄節。祖國是民族永遠的母親,愛國是歷史永恒的話題。為了祖國,文天祥拒絕了高官厚祿的誘降,高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就義……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民族的昌盛,同學們,請自覺承擔起歷史的重任。下課。”通過實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祖國的繁榮昌盛來之不易,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從而激勵他們奮發學習,報效祖國。
當然,結課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不論何種技巧,都應給讓學生有一種“教學已隨時光去,思緒仍在課中游”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