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外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他們不同于大學留學生,都是正在上高中的未成年人,學習期限僅有一年,與中國學生隨班就讀,在中國家庭寄宿生活。在短短的一年里,如何能使他們打下漢語學習之基礎、增強他們漢語學習的興趣、了解中國文化之概況、培養熱愛中華文化之感情,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

一、提高漢語水平的基本方式

外國學生來中國學漢語,是一種全景式、立體式的體驗,與在本國學習的環境、條件以及感受相比要深刻、現實得多。對他們來講,提高漢語水平的方式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課堂學習提高,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其次是家庭生活實踐。與中國同學一樣,親身體驗中國家庭的生活(homestay),參加各種家庭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增進感情、增強理解;再次就是社會交往鍛煉。通過參加郊游、聚會、購物、體育鍛煉等多種社會活動,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打交道,增強漢語交流的主動性、實踐性。

二、提高漢語水平的基本內容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何讓一個未成年的外國孩子產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期望太高不切實際顯然不行,要求太低學生沒有興趣也不可取。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好“度”的把握。除了努力掌握好漢語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之外,一要注意中國歷史知識的傳授,二要了解地理概貌、風土人情,要讓學生在思想上留下基本的、大概的輪廓,掌握漢語文化因素,熟悉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這些對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大有裨益。

三、學用結合,多措并舉,著力提高漢語學習的有效性

1.結合實際因材施教。每一個個體,由于來自不同國家、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漢語基礎、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對他們有一個基本的教育教學大綱之外,要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制訂具體的學習培養方案,使他們能夠深入體驗領悟中華文明、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家庭的特色與魅力,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2.突破障礙真誠溝通。未成年人,不論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未完全形成,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交流過程中,和他們進行平等、坦誠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一些重要問題和突出矛盾的看法,不能因為他們是小孩子不屑或不愿與他們交流。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符號,也是他們學習漢語的起點,要通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他們在比較中體味、在生活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3.生活關心情感關懷。青少年時期,感情尤為豐富和敏感。遠離祖國、遠離家庭、遠離朋友的孩子,在感情上尤為脆弱。及時地予以關心,彌補其心理上的空缺,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對未成年留學生教育的過程中,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學校,要細膩、穩妥地處理民族、國家特別是同學之間的戀情問題,在每一個環節上考慮他們的特殊需求,熱情關懷、積極引導,使他們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友情,留下美好而純真的青春回憶。

4.家校聯系相互配合。學校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是輔助。在對外國留學的教育工作中,及時加強家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非常必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留學生和寄宿家庭的關系是比較融洽和諧的,成為了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少數留學生由于語言、性格等問題,和所在家庭的交流溝通不暢,導致矛盾激化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家庭和學校要及時地進行溝通,盡快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消除誤會、減少矛盾,或調整、或改進,盡可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5.組織集體活動。組織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集體活動,給留學生創作更多接觸社會、接觸實際的機會,這是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體驗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手段。學校的運動會、節日慶祝活動、文藝演出、詩歌朗誦、社團活動以及郊游、參觀等形式,可創造條件,讓留學生積極參與。特別是圣誕節、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要周密安排,讓留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中國元素、增強中國情結。

對來中國學習的這些交流生來說,一年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對其一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要處理好校內校外相結合、家庭社會相融合、學習實踐相配合的關系,使他們感到漢語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好玩、好學、有意思,才能步入漢語學習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