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課改政治教學中的德育評價創新
作者:西藏日喀則地區第二高級中學 ■文/何珊珊
發布時間:2012-10-30 15:06: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改下如何利用政治教學中合理有效的德育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自己目前的狀態,看到自己的成長、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時使教師對其缺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本人得出了以下幾點認識,與大家共勉。望各位同仁提出寶貴建議,以推動新課改下政治教學的良性發展,促進學生德育發展。
一、評價方式:從終結性評價走向形成性評價
傳統的德育評價方式屬于終結性的評價,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用一種片面的觀點來評價學生,看不到學生內在的思想;看不到學生本身所具備的潛力,以及這種潛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相比之下,形成性評價能充分體現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終極關注。它是從分散到集中,從現象到本質,從主觀到客觀進行評價的過程。形成性評價具體體現在收集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數據和資料,結合政治教學所要達到的德育目標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反饋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而不只是簡單地給學生下一個結論。這就決定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是貫穿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當中,而不是對學生某個階段某個方面的斷章取義。
二、評價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教師是評價主體,學生是被評價者。這樣單一的評價,教師容易感情用事,隨意褒貶。對自己喜歡的學生,都大加贊揚,甚至不惜夸大其詞。這樣的評價可能影響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也容易誘發學生的“表揚依賴情緒”,而且在一些自我評價能力較強的學生看來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謊言;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生,則態度冷漠,批評多表揚少,責備多關愛少,甚至全盤否定,不給學生一點希望。這樣也易導致某些學生對老師對政治課的反感,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政治教學德育目標的實現。新課程改革后,提倡德育評價要多方參與,增強全面性和客觀性。所以除教師評價以外,可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學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提高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與自我反思的主動性,通過回顧檢查自己,逐步形成客觀評價、自知、自省、自控的能力,同時,增進同學間友誼及團結。
三、評價語言:把握尺度,體現藝術性
評語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激起的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因此教師要讓評語走進學生的生活,讓教師的話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使每個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著理解、信任、友愛、尊重等美好的人類情感,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達到政治教學的德育目標。盡可能地在堅持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對學生優缺點的比例、表達的委婉或率直程度等方面都應顧及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因人而異,以體現評語的藝術性。語言要富有人情味,盡量避免“你應該”、“你太差”、“你不能”、“你不該”等之類刺激學生情緒的字眼,而代之以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話語,切忌生硬、挑剔與諷刺。如巧妙地應用語言指出他們的缺點,使他們易于接受,且能改掉毛病;用他們自身的優點點化他們的不足,使其受到教育;巧妙地利用名言、警句激勵他們等等。
四、評價原則:以鼓勵、肯定為主,增強指導性
“對學生的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這是新課改評價的核心理念。教育是一種關注,教育是一種關懷,教育是一種關心。教師德育評價一定要體現人本教育、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和創造教育等教育理念,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但是激勵和賞識并不意味著不批評,建立在賞識教育基礎上的適度合理的批評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完全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評價學生時,應看到主流,肯定成績,指明努力方向,切不可求全責備,吹毛求疵。評價中融入老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都應以啟發、引導、激勵、鞭策為宗旨,這樣學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時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真摯的愛戴和期望。
以上便是我對新課改下政治教學中的德育評價的幾點認識。總之,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在教學評價方面的獨特魅力,或富有哲理、回味無窮,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或情真意切、意味深長,以使老師的評價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起到路標、燈塔的作用,鼓舞激勵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