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從手下敗將之結局探析曹操仁義情結
作者:西安廣播電視大學 陜西西安 張宏偉
發布時間:2012-10-29 09:36: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三國演義》中,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以奸詐、殘暴著稱,其戎馬倥傯一生,手下多有敗將,如呂布、張遼、陳宮、關羽、劉備、沮授、苗澤、楊松等,然而同樣作為手下敗將,他們的命運大有不同,其中固然有曹操的心機、智慧,但更蘊含著曹操作為一方統治者,俗以仁義安天下的理想,但這種理想最終因為當時“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勢所趨,也使得曹操在踏亂世之青云,入“奸雄”之不歸路。本文試以幾位重要的手下敗將的死生命運結局,探析曹操的仁義觀及其治世理想最終無由實現的悲劇情結。
[關鍵詞] 曹操 手下敗將 仁義情結 理想悲劇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作者塑造了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然而,沒有哪一個人物能如曹操這般具有傳奇色彩,他是一個被權貴譏誚嘲諷的小小的都騎尉,同時又是一個令各路諸侯聞之變色的一方霸侯;他是一個為撥亂反正,深入虎穴,誅殺董卓的英雄義士,同是又是一個“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常懷篡逆之心的亂臣賊子;他是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的殺人狂魔,同時又是一個不愿濫殺無辜,常懷不忍之心的凡夫俗子;他是發起戰爭的“亂世奸雄”,同時又是一個不讓戰爭違了農時,于戰爭空隙安撫百姓的聰明的政治家,這個在藝術上高度真實的形象,吸引了讀者的目光,人們試著去接近他,解釋他,理解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價值觀的發展,人們對曹操這個形象,開始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思考,曹操的形象越加豐滿,不惟當初被認定的“奸曹操”形象,曹操的形象開始具有了正面的意義。個人相對于時代、歷史而言,總是渺小的,很多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順應,曹操也不例外,所以,現在人們更趨向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認識這樣一個人物,賦予這個人物更多的同情。
勝敗乃兵家常事,曹操一生戎馬疆場,免不了會為人所敗,然其手下也多有敗將,我們常說曹操為人奸詐且殘暴無常,那么對待這些手下敗將,按常理應該是殺頭了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曹操對待這些手下敗將可謂是“出其不意”、“花樣百出”。之所以如此,要么因為愛其才,要么是因為憐其義,其間,更體現了曹操內心深處難為人知的治世理想,本文就試從手下敗將之死生對曹操治世理想稍試探析。
一
《三國演義》第19回詳細描繪了陳宮、呂布和張遼三個手下敗將在曹操手中的不同結局,這是對于曹操手下敗將描寫最詳細的篇章,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先是陳宮,曹操是連連發問,陳宮則慷慨作答。
操曰:“今日之事何如?”
“今日有死而矣!”宮大聲曰。
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
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害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并無掛念?!?/p>
操有留戀之意。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并不回顧。操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睂m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尸,葬于許都。[1]
陳宮這個人,論地位,不怎么顯赫,一個小小的縣令,論在《三國演義》中的比重,也不怎么大,論謀略,超出他的不在少數。但他對于表現曹操這個重要的形象卻是再重要不過的。
陳宮是最早打算和曹操并行天下的人,也是最早和曹操分道揚鑣,徹底決裂的人,曹操那句最惹事端的“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就是說給陳宮的。平心而論,像曹操這樣一個虛虛實實,奸詐聰明的人,完全可以只這樣想,這樣做,而不這樣說,但既然這樣說了,就自有他的意味。
曹操雄才大略,力圖撥亂反正;而陳宮也是胸懷天下,匡亂扶正之人,在這一方面,兩人并無二致,但實際上兩人“志同”卻未必“道合”。呂伯奢事件,實際表明了兩人“同心同德”卻不同“道”,陳宮匡亂扶正,正的是“漢室正統”;曹操撥亂反正,正的是“天下統一與安寧”,曹操所走的路,動的是“漢室正統”的根基,如此下來,注定曹操的這條路要走得辛苦一些,要走得悲情一些。
曹操是懂得陳宮的,因為陳宮是漢臣,維持漢室正統是他唯一的道路,但陳宮此時卻未必懂得曹操,曹操同于漢室“異類”,此言一出,陳宮終于明白了曹操將來可能要走的道路。陳宮尋思道:“我將謂此人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后患?!?/p>
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陳宮身上肩負著國家的道義,而曹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后來的事實正如曹操后來所言:“如國家無孤(我)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标悓m此時又何嘗不是心知肚明呢?
所以,欲殺而終不殺,知曹操者,莫如陳宮也。至此以后,兩人分道揚鑣。
陳宮輾轉奔波,事身呂布,同被曹操俘虜,兩人再次狹路相逢,這次相逢,是兩個人、兩條道路、兩種思想的第一次正交鋒,也是這兩人在有生之年唯一的一次交鋒。事實證明,陳宮自離開曹操之后,將維持“漢室正統”的理想寄托在呂布的身上是失敗的,“恨此人(呂布)不從吾(陳宮)言”,所以,“今日之事,有死而矣”,陳宮甘愿選擇死亡,死在他的對手,也是他的知己——曹操手里。
曹操對于陳宮的自愿赴死,是一種不忍、無奈與同情。曹操問陳宮:“公(陳宮)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如何?”陳宮說:“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害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并無掛念。”
陳宮這番話,強調了“以孝治天下”“施仁政”,我想,陳宮在說出這番話時,一定是深知曹操的,又如何會想到憑此番話(“孝治”“施仁政”)來打動曹操的,事實上,這番話也的確打動了曹操,我們應該明白曹操的內心因為什么而有所觸動吧,那就是,那個殘暴多疑的曹操在最初的時候從來就沒想到要站在“仁義”的對立面。
二
關于呂布之死,《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寫的:
曹操“回顧”問玄德曰:“何如?”玄德曰:“公不見要建陽,董卓之事乎?”[2]
劉備話中有話,暗示呂布最是無義之人,背主弒親。所以,“曹令下樓縊之?!?/p>
張遼和曹操,此次是很有戲劇性的一次相遇。
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善?!边|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遼全無懼色,引頸待殺。
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云長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痹崎L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蹦擞H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座。[3]
呂布和張遼,正是一個求生反得死,一個求死反得生,這兩個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都是曹操極為愛惜的人才,生死之間都有劉備的說情,劉備的說情,也基于兩人的忠與不忠,義與不義之間,此時,劉備是了解曹操的,是懂得曹操的,所以才能一語中的,深合曹操心意,最后,曹操感于劉備之言,以呂布之無義而除去呂布,以張遼之忠義而將其延為上賓,這樣的結局,難道看不出來曹操身上的仁義是非之心嗎?
三
陳宮、呂布、張遼這三個人,陳宮曾背棄過曹操,張遼曾得罪過曹操,呂布曾結好于曹操,現在同為曹操的手下敗將,死生之間,命運大有不同,歸根到底,是曹操從未將自己置于“仁義之治”的對立面,一個由漢家正統思想孕育的生靈,不可避免地堅持著這種正統思想的價值觀,并渴望在這種價值觀的要求下能夠有所建樹,所以說,曹操最初不僅不是漢家正統思想的“不肖子孫”,而且是漢家正統思想“孝子賢孫”。
《三國演義》第一回便對曹操的命運有所揭示:
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颙見操曰:“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p>
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4]
三人同時認為曹操有兼濟天下之大才能,但許劭的話頗有意味,曹操的命運,其實將由時代決定,由時勢決定,并非個人所能掌控,而《三國演義》開篇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辈懿偎幍臐h末之時,正處在“合久必分”的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刻,歷史的滔滔洪流裹挾著個人命運之泥沙順流而下,一瀉千里,將曹操推上了“亂世奸雄”必然之路,所以我說,曹操在實現個人價值和擔負國家道義這條路上注定走得艱難而悲情。在臨死之日,曹操囑托侍妾:“吾死之后,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庇衷O立疑冢七十二,“恐為人所發掘故也?!蔽蚁?,曹操此時回顧起自己的一生,恐怕也是“滄海桑田”吧。
“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沖突”,由此產生悲劇,《三國演義》表現了作者在理想與歷史、正義與邪惡、感情與理智、“人謀”與“天時”的沖突中,帶著一種迷惘和悲愴的心理,對于傳統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尋和呼喚,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部悲劇,是一部呼喚民族大眾文化精神的史詩”,[5]而曹操,則是這一部大悲劇之中的一段悲劇情結。
正如:“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6]是非功過自有他人評說去吧。
注釋:
①、②、③、④、⑥(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106,106,107,5,416.
⑤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
參考文獻:
[1](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
[2]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4]竺洪波.“功首流放”:《三國演義》曹操形象的另一面[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