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礎教學法探析
作者:西安市藝術學校 陜西西安 張曉梅
發布時間:2012-10-29 11:06: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文章以基礎素描教學為主題展開論述,主要圍繞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的含義、框架、實踐實施為中心進行分析論證,從而達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為創造更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氣氛提出可行方案。
[關鍵詞] 含義 框架 實踐
對于基礎素描如何教、教什么的問題,多年以來一直是美術院校基礎教學中的熱點問題。我們學院的素描基礎教學還遠未達到成熟與完善的地步,還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甚至反思的地方。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突出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結合美術學科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筆者在素描基礎教學中嘗試一種“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
所謂“研究討論型”教學,首先應具有如下含義:實行教學與研討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拓展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或者說是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個探索藝術世界的寬松環境,創設一個研討問題的情境,激發創造與表現的欲望;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支持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與研討相結合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間相互交流,師生互動。其次應談到“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的課程框架結構設置。當教育的主體產生變化后,原來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改變課程的結構是必然的舉措。改變的方向是從課程結構的總體上建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實現自主性學習,學習和研討并進的教學框架。
在課程設置上,以研究客觀物象作為培養、鍛煉學生想象力、創造力、造型能力、審美能力的前提,但在內涵上不同于傳統模式。為適應“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初步將課程結構設置為三大內容:1.普遍規律的研究。首先,是對傳統造型規律的再認識。傳統造型觀對透視、結構、明暗等因素的研究,都是為了再現寫實的目的。現代繪畫的發展變化,賦予這些內容新的造型意義。其次,批判地繼承現當代藝術的新成果,加強對抽象構成、平面構成、意象創造、畫面結構、空間結構等問題的研究。第三,通過傳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研究具體物象,了解古典與現代美學的差異和不同,認識審美規律。2.情感表現的研究。傳統繪畫里,繪畫主體的情感是隱藏在立體寫實造型之中,處于從屬地位。自從現代派繪畫從描繪客觀世界轉入描繪主體的主觀世界后,情感表現的問題隨之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在表現主義理論家克羅齊和科林伍德看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是一個表現情感的人。”當然,他們所講的情感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社會性的情感。但是,這樣的情感需要藝術家個人的體驗,并以某種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真切動人。“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確立情感表現課題,并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來訓練學生,使素描基礎訓練顧及到客觀和主觀、理性和感性,再現與表現的平衡,進而培養學生用獨特的表現方式,表現他體驗的人類情感。3.材料媒介的研究。在繪畫史上,時代發展變化的標志之一就是使用材料媒介的變化。可以說,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采用不同的材料去創作。雖然如此,但是材料本身的美學價值只在現代藝術里才深受關注。通過對材料媒介的研究,了解材料媒介自身的美感,拓展形成獨具新意的藝術形式。創造性地運用材料媒介,使學生個性充滿了鮮明的多樣性。
最后我們還必須談到“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中的具體實踐、實施,如何將其運用于畫面中。 通過規范教學要素,以“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為指導思想,加強課程教學和訓練主要環節的建設。所謂“課程教學要素”其基本含義是:課程的教學工作必須包括的主要教學環節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每一教學要素有一定的針對性,每一教學要素在學時安排上有合理的比重。著重抓住課題設計、課程講授、實踐訓練、課堂討論等四個教學環節,并以這四個環節作為基本要素,把這些環節導向研討型教學方式,使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向關注學習主體的研討型教學轉變。
課題設計,指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設計一個個角度相異、主題明確的研究課題。課題設計包括感受性課題和理解性課題。
課程講授,指教師對課題設計的內涵、具體要求、重點、難點,進行充分的講解,還包括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做個人指導,作業的講評、總結等。這是實施“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的基本要求。
實踐訓練,指學生自主研究、實踐的過程,并逐漸深化理解課題的內涵要求,以達到提高創造力、想象力、審美能力的目標。實踐訓練主要抓住兩個重點:一為課題要求,一為作畫時間安排。
課堂討論,指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對每個課題設計的質疑、思考,實踐訓練結束時的心得體會、總結,包括對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學習討論等。課程討論是“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課堂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形成活躍的學習氛圍。
“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教師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課題的設計,將自己對教學的宏觀把握和想法貫徹其中。讓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根據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方式去發現事物的特征,在表現時,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找發現恰當的表達方式,對同一個藝術問題作多種詮釋。在“研究討論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從完成作業的效果上看,也因學生主動思考和親身體驗而豐富多彩起來,構建畫面的綜合能力明顯提高。“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試圖通過建構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式的實施,以突出教育的對象——學生這個中心。這種改革方式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教與學高度結合的教學方法。當然,對“研究討論型”教學方式的嘗試,還需要更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譚平,周至禹.現代西方素描鑒賞與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科林伍德.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艾斯納.藝術訓練與藝術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