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研究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實際語用能力為最終目標,通過課堂中的情景教學模式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新生開始培養語言學習興趣,找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樹立以用英語完成交際目的的學習新觀念。

[關鍵詞] 學習興趣 學習習慣 語用能力 情景教學模式

每年新生的第一節課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方位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入學水平,這樣的摸底對我的教學安排活動很有必要。了解的項目中,學生的英語高考成績,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氛圍,英語交際能力等等都是我要掌握的必要信息。我個人不認為高考成績就能給一個學習者做一個好與差的劃分。而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樹立以成功完成英語交際任務為學習目標的新觀念等評估因素對于我所帶班級的具體語言學習者們學習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我通過四屆學生的大學英語情景教學實踐操作,所取得的實際效果相對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言更有實用性。

所帶大學新生英語綜合水平摸底評估總結

通過這幾年在語言學習方面對所帶新生的觀察和總結。學生學習語言不成功或喪失興趣的原因主要有這幾點:

第一:整體來說,我校錄取的學生高考分數屬于二本線和專科線內。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尤其是大專新生。對于這些學生而言,沒有學習興趣,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等等。

第二:學生學習思想意識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發展不合節拍。大學前的教育一直由老師監督著做著各科應試模擬試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很薄弱,到了大學,就不知道該怎樣學習。而大學的自由時間又相對多些,是學生自己需要認真思考為畢業后做什么而準備的時候。

第三:學生學習的惰性成了學生自我分析后的最終結論。一次隨堂小測試后,讓每位學生都發言談談測試結果和感受。學生們都說考得很差,究其原因是因為懶,課前課后幾乎不記單詞,課堂上也沒有認真聽講等等。其實惰性人人都有。現在的懶其實還是對于自己未來的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學習興趣的結果。更別說良好學習習慣的建立和養成了。

針對所帶學生現狀安排對應的基于培養學習興趣,引導良好學習習慣,達到實現交際目的的情景教學活動:

1.三名學生上講臺進行單個有準備的值日報告,完后可用簡單中文說明大意,然后與臺下學生聽眾進行問答互動,鑒于大一新生,通常一次問答互動即可。

2.以組為單位(通常學生自己的安排以宿舍為活動單位便于一起演練)進行短劇表演(內容不限,集體詩歌朗誦, 英文歌曲,辯論等,要求每個成員必須參與且臺詞盡量均等,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準備重點道具、音樂、安排舞臺設計等。

3.基于教材的精講部分:新單詞一開始定要讀準否則習慣成自然難以改正。詞匯短語的語音語調朗讀和重點難點強調和糾正,學生輪流朗讀5個單詞(通常會有10-15個學生得到朗讀機會)學生集體朗讀,糾正集體所犯錯誤(教師發現學生的錯誤讀音很統一,雖然不是源自同一所高中)針對統一的錯誤發音,我會先不糾正,叫個別同學再讀,如果依然沒有正確,我要啟發同學這個單詞是這樣讀嗎?檢查重音對嗎,音標讀到位或讀準了嗎?有連讀,失去爆破了嗎?引導過后,我告訴學生該怎樣讀,并且會課后詢問學生為什么會那樣發音?問題出在哪里?原因總的來說是基礎教育的薄弱造成的難以改變的習慣,學生經常會說我習慣那樣發音。這個問題確實影響很大,在我將近一年的每節課的發音糾正后,有些發音的錯誤依然很常見,很普遍,學生也承認只是在被很強調的那一刻能夠集中注意力可以將音發準(除了個別方言音很重的學生)但過后依舊我行我素,因為在校期間并不考口語。這是個到目前為止我遇到的很明顯很倔強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還是有成績的,學生的思想意識比起以前那是有所改觀的,至少每節課每位學生要有開口說英語的準備,有站在講臺上面對眾人讀文章的膽量,認識到日常用語缺乏的嚴重性等等。(1)培養學生隨時隨地查閱工具書的習慣,英語課堂上至少要準備一種工具書以供查閱如生詞,單詞的用法,等等。這對于以后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2)課文講解前的文化背景導入和小組討論。比如,針對一篇題為異國肢體語言的文章,課文學習前我們可以擴展學生的思路,提出一兩個相關問題來供大家討論,針對班里的生源分配,我將其劃分為關中,東府,西府,陜北,陜南五個區域,選取代表和大家分享其不同或是相同的節日文化習俗,鼓勵大家課后用英文進行聯系。

教學效果總結

人人從羞于開口到敢于開口,從未在眾人面前講話到站在講臺讀文章,唱英文歌,朗誦英文詩歌等。學會查閱工具書,查閱圖書藏書,網絡查詢資料等學習習慣。小組討論學習模式的形成。語言學習信心倍增,開擴視野,扭轉語言學習應試唯一目標性,真正讓學生在興趣中習得一種有意思的技能,每一次的個人演講,小組表演等都成為以后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真正理解語言學習的意義。不足之處:教學硬件的缺乏,學生學習熱情不穩定。

此次研究對象僅針對于我校大專新生,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進行了這樣大膽的課堂模式改革,通過課前、課堂上和課后的師生談話、問卷調查,觀察等得出的結論是學生最終需要的是英語語用能力。作為教師和教學單位,我們要幫助學生真正提高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