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動力是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激勵手段單一的現象,文章擬將管理學中的過程型激勵理論引入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深入探討公平激勵、目標激勵和期望激勵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法,旨在為大學英語教學激勵手段的應用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 過程型激勵 公平激勵 目標激勵 期望激勵 英語教學

引 言

語言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它涉及到很多因素。語言學家雅克博維次(Jakobovits)經過調查研究發現[1],影響語言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動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由此可以看出,動力、才能和智力是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只有動力是非智力因素。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端正其學習態度,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面臨的課程多,學習任務重,很容易對耗時頗多的英語學習產生倦怠感。研究表明: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整個基礎英語學習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倦怠[2]。針對這種現實,教師往往會采用激勵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激勵手段的采用大多僅限于在教學中用激勵性的眼神和話語,沒有深入系統地將激勵理論應用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本文擬從過程型激勵理論入手深入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激勵手段應用。

一、過程型激勵理論概述

以人性假設理論為基礎,激勵理論可分為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其中,過程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從動機的形成到產生某種行為的心理過程,主要說明人的行為是怎樣產生的,是怎樣向一定方向發展的,是怎樣使該行為保持下去以及怎樣終止該行為的整個過程[3]。它的主要任務是找出對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某些關鍵因素,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J.S.Adams的公平理論、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論和Edwin Locke的目標設置理論。

二、過程型激勵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公平激勵

公平理論認為:人們會主觀地將其投入因素(努力、經驗、教育等諸多因素)所得到的報酬同別人得到的報酬相比較來評價報酬是否公平。不公平會挫傷人的工作積極性,而公平則使人心理上得到滿足,激發動機。公平理論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4]:

■=■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制訂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并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袒護成績好的學生,不歧視成績差的學生,處理問題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比如在對學生考勤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管理時,事先要規定好對缺勤和不交作業情況的處理辦法,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記錄,做到不漏記,不錯記,在期末嚴格按照記錄情況統分,并且可向學生公開統計情況,以此激勵其按時到課和完成作業。

學生在將自己所得回報與他人回報進行比較時,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投入或低估他人的投入,進而產生不公平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生英語基礎和學習方法都有很大差別,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用于記憶單詞和做試題練習,但收效甚微;而有的學生并不刻意去記憶和練習,卻能考出好成績。這就會讓前者有一種挫敗感和不公平感,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倦怠感。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其進行分析,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各種投入的不足和學習方法的誤區,以及意識到那些取得好成績的同學也是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在進行獎勵時,也必須遵循公平原則,不能只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對那些在原有較差基礎上有很大進步或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中低等生,同樣需要進行獎勵和表揚。這樣會讓他們感到公平,認識到只要努力就有回報,從而受到激勵,產生前進動力。

2.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目標激勵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本身具有激勵作用,許多激勵因素都是通過目標來影響工作動機的,因此重視并盡可能設置合適的目標是激發動機的重要過程[3]。在設置目標時,應注意目標的清晰度、適度性、階段性以及是否符合激勵對象的需要等問題。設置適當的目標并妥善地進行管理,就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運用目標設置理論,目標的設置是關鍵。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目標制訂。制訂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設置應符合具體學生的需要。不同學生的需要和期望有很大差別,比如學習英語就有很多不同的需要:CET4、CET6、考研、TOEFL等。在設置目標時應注意學生的具體需要和期望。學生只有真正認識到設置的目標合乎自己的期望和需要時,才會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付出大量而有效的努力,否則目標不會對其產生激勵作用。

(2)目標難度要適中。如果難度太大,實現的可能性小,期望值小,就失去了現實意義,激勵力度就不大。如果難度太低,不具挑戰性,效價不大,對學生也起不到太大的激勵作用。同時,由于每個學生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有很大差異,因此應結合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目標設置,保證對于每個學生來說,他的目標難度都是適中的。

(3)注意目標的階段性。短期目標的實現可使人較早地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成績之間的關系,并產生不斷進取以達到下一個目標的愿望。如果目標實現時間太長,就會使人覺得很難達到,從而挫傷積極性。所以學生在制訂英語學習目標時,應將長遠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目標,分段實現預期目標。

(4)目標應當是清晰的,可考核的。設置的目標不能太籠統,內容要具體明確,定量的目標要求更好。定量的目標可以讓人們在期末時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目標或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目標。比如在制訂英語學習目標時,“盡可能取得最高的英語成績”就不如“英語成績達到85分”好。

(5)教師要加強對目標實施過程的監控。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及時進行指導、評價和總結,使學生明白學習效果與目標的差距及縮短差距的方法、手段。通過適時地表揚和獎勵讓學生體驗到實現某一階段目標或某一方面目標的喜悅,從而保持長久旺盛的學習驅動力。同時,對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指出和批評,讓學生知道根源所在,盡快改正。

3.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期望激勵

期望理論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4]:

激勵力度=效價×期望值

公式中效價是指一個人對某種結果的期待程度,期望值指某一具體的活動導致預期結果的概率。當效價為零或是負,即一個人對實現某個目標無所謂或不愿意去實現時,這種目標就不會有激勵作用。同樣,當期望值為零或負,即某種活動對實現預期目標毫無作用甚至背道而馳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激勵作用。只有當目標是人們期待實現的,并且通過相應的方法確實能實現該目標時,才能產生較大的激勵作用。

在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時,效價即是指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對自己的重要程度,期望值指學生認為通過學習自己能學好英語的概率。根據效價和期望值兩個維度,可將學生分為四種類型,如圖1所示:

第Ⅰ類學生認為英語學習不重要,但通過努力自己能夠學好;第Ⅱ類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重要且通過努力自己能學好;第Ⅲ類學生認為英語學習不重要且自己也學不好;第Ⅳ類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重要,但自己學不好。進行激勵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針對認為英語學習不重要的Ⅰ、Ⅲ類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讓他們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其學習效價,從而達到激勵效果;針對認為自己學不好的Ⅲ、Ⅳ類學生,要讓他們認識到之所以學不好英語,是由于他們自身英語基礎較差,努力不夠或學習方法不當等人為可控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智商比別人差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教師要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和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使他們明白只要努力就可以學好英語,增強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期望值,受到激勵,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針對第Ⅱ類學生,期望值和效價都比較高,教師只需適時鼓勵表揚即可。

結 論

動力因素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激勵手段是大學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會普遍采用的教學手段。然而激勵手段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則往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通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過程型激勵理論中的公平激勵、目標激勵以及期望激勵,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英語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3.

[2]紀瑩.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實證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3]蘇振峰.管理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

[4]海因茨.韋里克,馬克.V.坎尼斯,哈羅德.孔茨.馬春光 譯.管理學(第十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