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拓展訓練源于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20世紀40年代中期,是歐洲為適應二戰的需要成立的訓練模式,是一種現代人和現代組織全新的學習方法和訓練方式。本研究從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針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反映出的各種心理問題,研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是否可以作為學校體育的有益補充以及其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其實現過程。以期為今后拓展訓練課在高校的普遍開展與普及提供理論支持,使拓展訓練項目在高校更好地推廣開來。

[關鍵詞] 拓展訓練 體育教育 心理素質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陜西省普通高校開展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中人際關系和人際信任影響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11JK0454。

研究目的

拓展訓練的理論和實踐都源于西方,而中國在這兩方面相對滯后。就學習理論而言歐美教育界的研究已相當深入,著作甚豐。培訓界諸多人士則根據實踐經驗設計編撰了很多體驗培訓教材、教案,探討的問題也相當豐富。僅Project Adventure 的創辦者Karl Rohnke 一人就在培訓和經營拓展訓練的事業之余,寫了16本這方面的專著[1]。目前我國國內雖然關于“高校拓展訓練現狀”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切入點都是理論支持研究,不夠全面系統,沒有具體實驗數據作為支撐來體現訓練影響的客觀程度。國外這方面的資料多數是對拓展訓練的歷史和發展的內容性介紹,更多的方面也是側重企業和公司員工的培訓。拓展訓練在我國發展20余年,作為體育課程的一個項目進入高校才剛剛起步[3]。本文則以實驗為基礎,結合理論,針對地區學校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僅對各項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還進行了高校拓展訓練項目的評價與分析,以期對以后其他高校開展拓展訓練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分析研究對象在訓練前后變化的相關性以評價18-22歲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及對人性的態度受拓展訓練影響的程度及其適用意義。

本文以陜西地區高校在校生參加拓展訓練作為體育教學方式補充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寶雞文理學院18-22歲的各專業學生為研究主體,分析在文理學院范圍內提出拓展訓練是否可以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補充單元,是否可適時適度地采用,以期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中的人性態度和人際信任,調整到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狀態。

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后被試的人際信任分數比較

表1實驗前后被試各項人際信任分數比較

由表1可見,被試人際信任總分實驗前最低49分,最高102分;實驗后最低65分,最高110分;實驗后的最低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數實驗后比實驗前提高了13.3分。T檢驗結果P<0 .001,平均數差異非常顯著,可以認為拓展訓練使參訓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有了顯著性提高。從受訓者個體來看,部分個體訓練前人際信任程度低于正常水平,訓練后才達到正常水平,這可能是個體在拓展訓練過程中的體驗促使個體對自身認識發生變化導致人際信任提升。

2.實驗前后被試的人性態度分數比較

(1)實驗前后憤世嫉俗分數的比較

表2 實驗前后各項憤世嫉俗分數比較

由表2可見,被試憤世嫉俗總分實驗前最低-21分,最高24分;實驗后最低-30分,最高23分;實驗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降低。平均數實驗后比實驗前降低了7.1分。T檢驗結果P<0 .001,平均數差異非常顯著,因此可以認為拓展訓練使被試大學生的憤世嫉俗有了顯著性降低。也就是說拓展訓練對受訓者的憤世嫉俗程度有淡化和改善作用[4]。實驗結果表明拓展訓練使大學生的憤世嫉俗程度顯著降低。說明參加拓展訓練是降低大學生憤世嫉俗程度,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手段。

(2) 實驗前后值得信任分數的比較

表3 實驗前后各項值得信任分數比較

實驗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數實驗后比實驗前提高了6.3分。表3 中T檢驗結果P<0 .001,平均數差異非常顯著,因此可以認為拓展訓練使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有了顯著性提高,也就是說拓展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的值得信任的程度。

拓展訓練有利于人們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個體值得信任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明確的分工使教練員和隊員組成了良好的溝通模式和人際交往關系。為了實現訓練中的共同目標,全隊能團結一致,遵循集體的理想,相互信任,在訓練中發揮各自的潛力,克服內在的和外在的困難,共同享受勝利的歡樂和承擔失敗的痛苦[5]。拓展訓練可以及時調節修正或放棄個人計劃和行動,建立與人互助的真誠,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寧靜平和的心態,強調人際間的互助和合作,提高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

3.拓展訓練心理分析

(1) 心理學研究個人態度的改變或不改變的理論,一般采用調和論的觀點來解釋:個人的態度與其行為兩者調和一致時,態度不會改變;兩者失去調和一致時,態度就可能改變。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Festinger,1957)根據上述調和論的理念提出了認知失調論[7]。認知失調論的解釋,任何時間個人發現有兩個認知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就會感覺心理沖突,因沖突而引起緊張不安,轉而形成一種內在的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借以消除沖突[9]。研究結果表明拓展訓練對受訓者都有積極的影響且較為明顯。在拓展訓練的開始階段,都會進行團隊建設,利用心理學中的一致性原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參與和承諾,可以顯著提高成員對團隊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為團隊熔煉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驗前所有被試的憤世嫉俗分數都較高,值得信任分數都較低;實驗后憤世嫉俗分數都降低,值得信任分數都提高較大。經過拓展訓練,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并更冷靜客觀地評價人性態度從而改善自身的人際關系。

(2)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體育鍛煉可以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郁、焦慮和困惑等消極的心境狀態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6]。本文認為拓展訓練的困難度、危險度、合作 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負荷的主要外部條件。訓練對象通過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協同等認知活動積極參與競爭,接受挑戰,從而體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如果心理經常承受壓力,心理抗御力就常處于備戰與迎戰的活躍狀態,即使觸發過度興奮的局面,也不大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災難,而能緩解由于人生巨變引起的嚴重危機。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們都樂于同相似的人進行交往,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彼此的興趣愛好越相似,交往的機會越多,心理上的距離就越近,越容易產生共同的經驗,取得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8]。拓展訓練打破狹隘的地緣關系、血緣關系、上下關系、業緣關系,使他們在情感和認識上產生共鳴,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實驗結果表明,拓展訓練促進相互間的了解和溝通,使人際關系得到新的調整和發展,人性態度也得以改善。

結論與建議

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課程中是對傳統體育課的改革和創新,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改革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拓展了體育課的時間和空間,增強了體育課的實用性、趣味性, 拓寬了體育課的功能; 而且對大學生增強體能、培養健康的心理、塑造頑強的意志、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2]。在普通院校,運用情境項目的可操作性,提高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也可以運用拓展基地,把情境項目、場地項目和高空項目相結合,設計專題的拓展訓練,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形成心理沖擊,發現問題,給學習與生活中以啟發并得到積極運用。拓展訓練是一種綜合性的啟發式教育心理訓練,引導個體在預先設定的情景中獲得高成就感,受訓者會把從訓練中所獲得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以后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進而改善人性態度。

陜西省高校體育開設拓展訓練課程,以寶雞文理學院為例進行了實踐,不論從理論體系、成功的組織經驗等方面都有可借鑒的完整的規范的案例,學生的認識和興趣對高校開設拓展訓練課程形成了很好的基礎,場地、器械也為高校開展拓展訓練課程提供了很便利的條件,所以,高校體育很有必要迅速開設拓展訓練課程,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在傳統體育課體會不到的鍛煉價值和效果,也是對以往體育課程的改進,是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新亮點。

參考文獻:

[1]李德誠,麥淑華.整全的歷奇輔導[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5:21—96.

[2]校園團契飛揚教師組.飛揚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M].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4:16—28.

[3]毛振明,王長權.學校心理拓展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20.

[4]張力為,任為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錢永健.拓展訓練[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7:14.

[6]Shippmann J S,Ash R A, Battista M,et al.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ersonnel Psychology[M].2000.

[7]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車文博.心理學原理[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9]The OBS Story in Singapore-Commemorating the Opening of Outward Bound Singapore[M].Hong Kong:Education bureau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