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枝江市仙女鎮一男生考上湖北科技學院(位于咸寧市)。該男生媽媽譚女士擔心兒子生活不能自理,竟給兒子備了30雙襪子換洗,還約定1個月后到學校為兒子做次總清洗。

譚女士說,兒子小濤(化名)今年18歲。小濤讀初中時,她覺得孩子還小,沒讓孩子做洗衣、洗襪這些事;上高中后,又覺得學習壓力猛增,更沒讓孩子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家務事上,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攬。

可眼下,兒子就要報到,基本生活技能一竅不通,這讓她不免擔心。

眼看距離兒子報名只剩下一周左右的時間,譚女士擔心兒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凈,輾轉難眠,最終決定召開緊急“家庭會議”。

“先給他準備30雙襪子,讓他一天換一雙,1個月后再派人到學校去大掃除?!焙⒆幽棠痰闹饕猓D時贏得全家人的支持。

昨天,譚女士到超市為兒子買了30雙襪子。她說,30雙襪子可以讓兒子穿1個月。屆時,她再去學校看兒子一次,幫他洗襪子,讓他慢慢學會了再“放手”。

看到這則令人糾結的消息,筆者禁不住要問:現在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怎么連襪子都不會洗?一個自理能力如此之差的大學生今后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又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才?

俗話說,三歲看老。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實從小學起就已經初露端倪,每到新學期開學,有關家長包辦小學生衛生大掃除的新聞就不絕于耳,輿論也在不斷地質疑:家長為什么要代替自己的孩子勞動呢?為什么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呢?

很顯然,作為學校方面給出的答案往往只有一個,就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忍心看著孩子遭這份罪,受這份苦,所以才堅決要代孩子勞動的,才不愿意讓孩子從事一些簡單勞動的。而家長給出的答案卻恰恰相反,認為是現在的學業負擔太重了,如果再叫孩子干活,實在于心不忍。

表面上看,學校、家長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實際上這種相互推諉暴露出雙方對教育的不同認知。作為學校,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無疑要以升學率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而諸如什么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等不僅顯得不那么重要,而且統統要給升學率讓道;而作為家長卻認為學校強加給學生的學習負擔太重了,孩子回家的作業往往要做到深更半夜,家長根本無法安排孩子干一些家務活。

毫無疑問,在這里家長的觀點更能站住腳,學校如果不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在家里又哪來時間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下的教育的確存在重要缺陷,就是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這種能力不僅僅是學習能力,還包括生活能力、勞動能力等各個方面。如果孩子只具備學習能力,而缺乏其他能力,那這個孩子無疑是個跛腳鴨,就像上述大學生一樣,盡管他在學習方面出類拔萃,但在生活方面卻與白癡沒什么區別,已經到了自立成人的時候,還要父母為其包辦一切,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和恥辱。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包括學習知識,更要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的學校和家長共同培養,如果我們的學校不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我們的家長不放手讓孩子鍛煉自己,那他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也就永遠離不開家長的呵護,那他們的人格也就永遠不可能健全,其人生也不可能盡善盡美,現在一些大學生畢業生甘當宅男宅女和啃老族,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其實正是這種教育所帶來的惡果,如果我們的教育再不進行反思和改革,過去學生那種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挑擔,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現象又會卷土重來,甚至更加嚴重,到那時再引起我們的重視,再進行改革,恐怕就為時太晚矣,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