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班級管理的情感管理新模式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神木中學 高慧梅
發布時間:2012-10-28 16:52: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班級管理的概述
班級管理即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標的要求和學校培養目標的規定,采取適當的方法,組織、指導以及協調校內外各種因素,為構建良好的班集體和實現各種教育目標而進行的綜合性活動。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教育學生成為社會性建設與發展的人才。高中階段是學生讀書生涯的關鍵期,因此,采取什么樣的班級管理模式受到社會各種教育力量的重視。如今,班級管理呈現出主體多元化趨勢,班級管理模式主要有平行管理模式、目標管理模式、民主管理及情感管理模式,其中情感管理模式是最新、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二、情感管理的內涵
1.了解并理解學生
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對學生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首先,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指導得法,教育有效,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更好的處理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其次,班主任老師能夠融入到學生中,和學生交流,在了解的基礎上,理解學生的想法,并給出指導性意見。
2.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還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高中生的年齡介于15歲至19歲之間,他們有獨立的思想,會產生與班主任或任課教師不同的看法與意見。因此,高中教師應學會尊重高中生,不歧視嘲笑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學生。另外,班主任不能高人一等,居高臨下,靠權力或者暴力來管理學生,這樣學生只會口服心不服,對班主任越來越疏遠。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尊重學生的隱私,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煩惱說與班主任,尋求班主任的幫助,才能真正地敬愛老師。
3.關心學生
高中學生的情感比較豐富,經常出現情感問題,班主任不僅要尊重其情感隱私,更要關心他們的情感問題,讓其感覺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困難。首先,班主任能夠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把決定的出發點放在學生個體的發展上。其次,有些學生比較羞澀,他們害怕與老師交談,這就需要班主任主動關心此類學生,讓其覺得班主任是可以相信的,進而敢于訴說自己的煩惱與憂愁,以此渡過難關。
三、情感管理的實施途徑
1.心理感化
班主任能夠真情付出,真心地為學生著想,關心體貼學生。當班主任發現學生違反班紀或是其他違法現象,對學生的教導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拳打辱罵,給他們分析違紀的后果,同時維護其自尊,讓其從內心里感到自己做錯了,并下定決心改正的。
2.行為感化
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觀察之內,因此,教師應注重自己的形象與行為。首先,教師應該注重自己的儀表、言談舉止,做好學生的示范榜樣。其次,教師應嚴于律己,不徇私舞弊,不鋪張浪費,堅持原則,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最后,班主任必須有較強的責任感與事業心,不甘落后,敢于創新,誠實守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更是一名值得學生信賴的教師。
四、情感管理的意義
1.有利于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形成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因而難以把他們聚在一起,導致不能有效地教育和管理學生。這時需要一個向心力把他們聚在一起,其關鍵在于班級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歸屬感與情感需要。班主任運用情感管理學生,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依賴信任班主任,從而形成了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班集體。
2.有利于班級管理效果提高
首先,情感管理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適當,學生就會認同班主任的做法,進一步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級。反之,學生則會與班主任唱對臺戲,把班主任的話當作耳旁風,甚至辱罵班主任,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其次,情感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情商。班主任的運用情感管理模式時,給學生更多的關心,讓學生學會怎樣去關心他人,學生之間相處融洽,從而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
一個具有淵博知識、較強能力、高尚品格和豐富情感的班主任,在班上容易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具有較好的“學生緣”。而高中生承受著高考的壓力,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與幫助。班主任運用情境管理模式時更注重高中生的情感培養與可持續發展,給予學生關心與熱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利于整個班集體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