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校長應考慮的管理策略
作者:陜西省蒲城縣文光學校 張冬倩
發布時間:2012-10-28 16:45: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校長是學校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校長是學校工作的領導者、指揮者和組織者。當一名好校長,不僅要引領學校發展,更要將學校的核心文化做大做強。那么,在管理的過程中,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策略,才能指導學校的辦學實踐,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一、要求做到“高”和“嚴”
1.高站位決策。一名好校長要具備高水平的站位,要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以更寬的眼界、思路、胸襟考慮教育教學問題。這樣,就需要校長提升以下四種能力來實現高層次的決策。(1)學習力。作為校長,應把提升學習力當做提高自身能力的首要任務。學習力是人們獲取知識、分享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只有善學多思,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勝。(2)反思力。校長要當一個自覺的反思者,決策每一件事情,都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提煉,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來豐富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來指導學校的辦學實踐,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3)感召力。校長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識水平、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用這種感召力來吸引、感染教職員工,使教職員工聽從召喚。這種感召力是建立在平等待人、不謀私利、公正公平、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即使聽到反對意見,應當“聞過則喜”。(4)駕馭力。這是一種能以戰略眼光進行學校發展的決策和謀劃能力,既聯系實際,又切合實際。這種能力表現為一種溝通、協調、凝聚;表現為一種能夠善于傾聽,發揚民主,用人所長,主動與人合作。校長不僅要充分尊重、信任、包容、關愛教職員工,而且在關注學校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師生員工的發展,以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嚴格的評價。學校管理中教師評價至關重要,正確的評價體系決定著學校的和諧,作為校長,要高度重視教師評價模式,并且要嚴格執行。一為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主要是校長注重教師的未來發展,強調教師評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注重教師的個人價值、倫理價值和專業價值,發揮全體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全體教師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擴大交流渠道。二為管理性兩種教師評價模式,主要是加強管理意識,強調干勁、成就、效率和效果,控制教師評價制度。有人批評說,教育改革形勢變化迅速,管理部門制定的組織目標不可能一成不變,應該經常得到修改或調整。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教師個人的未來發展目標,否則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在學校組織里,這種“催化劑”就是同事、朋友或上級,就是學校領導精心組織的評價程度。他們可以促進教師個人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校長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充分發揮“催化劑”的作用。
二、管理做到“精”和“細”
1.管理的“精”。 “精”是指精細、精密,也包含了“細”的成分,但管理的“精”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精到”,“精致”它是建立在“細密”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提升品味的管理。
首先,精致的管理是讓人看到希望的管理。沒有人愿意把事情做壞,或者退一步,沒有一個人想放棄,但為什么,有些事總不盡人意呢?作為校長,就要思考原因,其中大部分是因為看不到希望,這些人也有很多表現,有人勤懇地做,有人輕松地應付,還有人偷工減料地做,就看你怎么去管理能讓老師有追求。其次,精致的管理是需要堅持與毅力的管理。堅持需要毅力,似乎每天的重復,讓我們覺得我們已經使完了力氣,而每一天的清晨,我們似乎又覺得應該充滿希望,堅持地做好一件事可能并不怎么難,但要堅持做好每件事就會比較困難了。學校管理工作是比較容易讓人乏味的,因為看似重復或者真正的重復,都會讓人疲倦。但校長還有一種重要的堅持理由,孩子的成長每天都是新的,因此,教師的工作也應該每天都是新的。作為校長,一個學校的掌舵者,既然知道持之以恒的力量和效果,那就給自己的教職員工一條堅持的理由。
2.管理的“細”。我們所說的管理的“細”,是一種既有形式,更有內容,還有深度的管理。從整個學校的管理工作來看,大到學校校園分級管理體制的建立,人事、經費的管理,小到一個班級某件事情的管理,或者具體到某個學科某個教師的管理,都應該是有序且被管理到的,如果哪個教師或哪項工作沒有被管理到,那就是管理的失職。這樣從面到點再到底層的管理,那是一種全面的深入管理,也是我們追求的管理境界的目標。首先是教師自己,自我管理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沒有自我管理,那就沒有了最原始和重要的動力。當然,自我管理經常會出現較大的偏差,這就需要他人管理,或業務管理,或行政管理。其次是教研組和班級的管理。教研組是教師業務最基礎的管理部門,對于教研組,要在整體管理的基礎上,一個個地開展管理,也就是開展點的管理,這樣的管理才是更有效的管理。班級是學校管理的最基層組織,融教育教學學生管理于一體。班主任是一個年級的行政長官,要把握每一個學生每一時的情緒、心理變化、學科學習成績,集結每一位本班課任老師的智慧,不斷修正完善育人方案,從班主任起培養這種綜合的管理能力。再次,就是學校中層部門的管理了。包括了教導處、政教處、總務處等部門。中層部門的管理既是點的,更有面的。需要說明的是,不是說有問題才需要管理,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管理。我們所講的管理,并不是堵漏或救火,而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管”與“理”,使單位時間內的付出更有效,更有績。作為校長,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細節具體地,精細地管理起來,達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的效果。
二、理念做到“新”和“特”
1.新文化理念。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指出:“管理的任務就在于使個人的價值觀和志向轉化為組織的力量和成就。”學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確的共同價值觀,從而實現對教職工的價值引領與精神境界的提升。校長應建設高品位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管理是通過管理的軟要素——“文化力”來發揮管理作用的。學校文化建設就是通過繼承、創新和整合,使先進的、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成為學校的強勢文化、主導文化。從學校文化的形態而言,應從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方面進行學校文化創建,增強學校核心發展力,塑造學校共同價值觀,學校價值觀是學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學校選擇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顯為教育行為和校風,內隱的則是學校價值觀念。學校價值觀為學校全體師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響著師生員工和學校的日常行為、精神追求與發展方向,是學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2.特文化創新。校長要積極探索教育新模式,實現教育新特色,實現“創特色、創名牌、全面提升”的奮斗目標。這樣,才能使教師在不斷的總結、反思、提高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表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個性化特質。學校給予教師超越自我的空間大,機會多,教師創新的欲望強,課改工作落到了實處,教師也在不斷的實踐、總結、感悟中逐漸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可以預見,有特色的個性化教師才能夠培養出有特長的學生,進而形成有特色的學校。
三、 執行做到“齊”和“適”
一個出色的校長,不僅需要個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將這種能力融入到團隊中去。如果只有個人沒有團隊,那么始終會輸。這其中就有一個合作、協作的問題。
1.執行意識的培養,使大家“齊”思共“享”。首先是個人與團隊。一是團隊協作,合力促進。在學校管理的四大體系中,即以教導主任為核心的政教體系,以教研組長為核心的學科體系,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體系,以學生干部為核心的學生體系。確定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班主任、學生干部為學校質量、學科質量、班級質量、學生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求這“四種人”必須深刻領悟團隊精神,做到年級教師之間、學科教師之間、班級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精誠合作,發揮集體智慧,使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提高團隊執行意識,共同分享協作快樂。
2.執行效果的適度。在落實責任的同時,執行力度一定要適度,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作為校長,管理過程中,一要剛柔并濟,強化落實。可借鑒西點軍校的管理理念和做法,要求學生服從、誠實、負責、擔當,讓學生養成自律、自省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制定出嚴格的制度來束縛學生的行為,執行嚴厲,雷厲風行。二要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團隊,弘揚一種團隊合作的文化。學校可以成立“中層干部協作體”、“年級質量協作體”、“學科質量協作體”“班級質量管理協作體”、“自我管理質量協作體”。各協作體之間緊密團結,共同完成學校的任務;各協作體內部團結合作,完成本協作體的任務。這些協作體的有效運作,凝聚了團隊力量,融進了協作精神,創造了集體智慧,促進了共同成長,使學校持續快速發展。三要積極打造“精神家園”,點燃師生激情。校長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辦什么樣的學校,樹立什么樣的目標,提煉出學校自己的學校文化和精神,并利用各種形式不斷強化信念,用制度保證目標的達成,真正讓這種精神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根植于心,共同為之奮斗。
總之,在學校管理中,校長應該是一所學校的旗幟,不應成為“企業家”、“外交家”、“官校長”,而應成為“教育家”,遵循教育規律,探索教育本色,爭創教育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