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正式就任校長這十年的工作,我深深體會到身為校長必須適時、適度、適情地把教育方針政策與本學校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把學校辦出特色,辦出質量。校長的管理要以人為本,要找準學校發展的工作思路,抓方向,抓大事。緊緊依靠領導、教職工的信任和鼓勵,放手讓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才能。我始終相信鄧小平同志所講的“發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切切實實地落實到工作實踐之中。

現就我這十年的校長工作總結如下:

一、狠抓教育教學質量不動搖

一所學校,歸根到底是靠教學質量來說話,要用教學質量向社會、向人民群眾作出交代。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以畢業班為龍頭,以點帶面進行一線帶課,面對面做好每次質量分析、研究和指導工作,堅定教師工作信心,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制訂并推進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自創了一套科學、規范、民主的管理規程,運用多種管理機制,增強教職工工作責任感,激發大家的積極性。早在2003年,就在教師中推行獎懲制,按照教師的工作量、工作效能、教學成績進行量化,直接與個人的經濟收入掛鉤,打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建立了能者上、庸者平、愚者讓的用人機制,使人人都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從2002年8月至今,我起草了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績效工資實施方案、教師工作量化考核細則、各類教學質量表彰措施,這些措施及方案的出臺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狠抓硬件建設,為學校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02年前,耀州區車站小學教學設施簡陋、質量落后、生源流失嚴重,曾被當地列入撤校并點的名單之中。由于該校地處回民聚居區,撤校并點工作遭到回民的普遍反對。為了慎重處理這一問題,區上將這所學校擱置觀察,并派我為這所學校校長。當我第一次跨入該校大門,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雜草叢生、校舍危漏、破舊不堪的荒涼景象,面對此情此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所學校辦好。于是,我找準突破口,擬定報告向區政府、教育局將學校情況上報。經政府和教育局大力支持,經過艱苦工作,聯系本區域群眾,迎得回民支持,給耀州區車站小學建起了730m2的新教學樓,拆除了原有危房、改造了廁所、鋪設了路面,對實驗儀器進行了添置,綠化了校園環境,使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加之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由原來的70余名學生增至240余名。

2007年8月,我調至耀州區規模最大的塔坡小學,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我校教學樓受到嚴重影響,我及時向上級匯報情況,在區政府和局領導的重視下,拆除并蓋起了新的教學樓。近三年,校園環境得到了改觀,學校設立了科技創新操作室(價值50余萬元),增加了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師生用上了燃氣供暖,學校硬件條件不斷發生變化,師生辦公、學校環境不斷完善,每學期均有新的變化,再次迎得社會的良好聲譽。

三、堅持“科研興校”方略

“科研興校”是高層次辦學的必由之路,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大契機。我不僅率先聽課、評課、親自組織各種教研活動,還制訂了《優秀課例評選細則》、《先進教研組評選條件》、《課程改革成果展活動方案》等,指導多名教師撰寫論文,除重視支持學校教研活動外,我還十分重視并努力推進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為此,我不斷爭取上級支持,在加大學校信息化投入力度的同時,大力倡導教師從思想觀念上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堅決摒棄陳腐的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由灌輸式、填鴨式向啟發式、探討式轉變,要從“粉筆、黑板、教材”向科學的運用信息技術媒體轉變。2009年以來,我還提倡對教師進行廣泛的現代技術培訓,部分教師自制的CAI課件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

四、順應時代要求,加強兩支隊伍建設

(一)班主任隊伍建設。

在班級管理中,在傳統的“眼勤、嘴勤、腿勤”基礎上,注意了解社會,注意與家長、學生的溝通,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因材施教。重視班干部的能力培養、重視班規的制訂、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教會學生如何應對突發性事件,巧妙地將“教人”與“教學”緊密結合。面對班上不同情況的學困生,教育方法和形勢也應各具特色,歸納為:說服教育、信心教育、榜樣教育、三心教育、師生同步、自我反省、側敲旁擊、不離不棄、作業留言、現實教育等。

我很注重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匯報形勢上的創新,不要求面面俱到,只總結特點和新做法,加上我分年級的總結點評,用2天4節課的時間,收到了良好效果。我認為班主任隊伍建設在學校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許是曾經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我深知他們,更關注他們,他們的創造精神和追求上進的精神風貌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和力量。

(二)名師隊伍建設。

一個人從普通教師到名師,除了她個人的努力外,是學校這個集體給了他成長的機會,他的成長需要很多人的幫助和扶持。2009年以來,學校榮獲省級科研明星學校、省平安校園、省文明校園、市素質教育示范校,培養出省、市級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11名,省級科改新秀2名,他們年輕,有魄力,經歷了強鎮、強區的創建驗收工作,數次承擔全市、全區大規模、高品位的德育、教學安全、“四創”、“三創”現場會,能充分發揮作用。如今,我從管理入手,制訂方案,將他們的成果和工資掛鉤,制訂具體實施辦法,后經學校校長室、教務處考核,達到了全員發展整體提高的目的。

五、學校制度的完善與創新

制度的誕生是一個系統工程,多年來,我始終深入一線,總結研究,把握方向。考慮到學校永久性的發展,我起草了兩項新制度,《名師工程制度》、《作業批改改革方案》,后經過教導處、教研組以及校委會討論,初步實施;我和政教、后勤共同完善相關安全預案和學校儀器、器材使用制度;我提議經班子討論新建部分財務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必須因時因地不斷創新。

六、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活動結合起來

近三年來,我校承擔省、市、區以上大規模活動六次。有科技制作活動、教學活動、安全會、素質展示會、文藝活動等,從中我發現反映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內容缺乏,學生讀、誦能力差,我提議制訂了“國學經典誦讀”計劃:堅持每周一升國旗活動時班班誦讀,后經六一活動,將其巧妙結合在文藝節目之中,全校師生參與,目的是形成誦讀國學之風,讓師生在感受文化教育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學初經過美術組的配合和科技制作展評,我校在墻壁上掛起了、畫上了我們自己的作品,我們把在校內開展的各項活動的圖片和師生佳作當成學校文化產物進行展示,既鼓舞了師生的積極性,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自己的校園文化特色。通過這些活動,既能達到育人目的,又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意識。

七、協調各方關系,為學校創造“人和”條件

近年來,我除了管好學校外,還注意內外合拍,特別是到塔坡小學后,由于地處北新街,周邊單位較多,鄰里群眾關系較為復雜,在學校校建和其他工作上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與理解,我十分注意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通過長時間的努力,他們也給予了我校大力的支持。

八、好校長要有良好的心態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價一個學校,先要評價這所學校的校長。校長要有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受辱不怒,處變不驚,臨危不懼,遇喜不狂,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斗志;要寬容大度,癡心事業,齊心合作,甘心負重,誠心待人,虛心好學,耐心工作,熱心幫助教師,當好服務者,和班子要合心、合力、合拍,這些都是一個校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回顧十年的校長生涯,我憑著自己的睿智和能力,始終堅守和維護著一方的平安與和諧發展,我所做出的成績,離不開黨和人民的信任,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懷,離不開廣大家長和教師的全力配合與默默奉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