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作者:榆林學院體育系 陜西榆林 劉奮山 王利娥
發布時間:2012-09-24 10:06: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了解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對策。普通高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注重教學過程評價,延長公共體育課程 的開設年限,完善場地器材設施。
[關鍵詞] 教學改革 終身體育
前言
21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以高科技為導向的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人才。在我國,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一流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還需具備強健的體魄、高尚的品德、敏銳的思維能力和過人的心理素質。體育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教育重任,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隨著 “陽光體育”和“終身體育”等指導思想的提出,我國普通高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體育教學改革熱潮,各高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改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近幾年體育教學改革現狀進行分析總結,汲取優秀的成果,指出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力求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分析
1.體育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1)體育教學認知得到了深化。認識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通過理論分析,這些年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是一個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對體育的認識過程由單一的“生物體育觀”深化為生物、心理和社會適應等三方面因素構成的“三維體育觀”。體育價值觀的轉變引導人們對體育有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認識,使人們認識到體育不僅是一種鍛煉技能,也是一種不可取代的、促進身體健康的手段,同時認識到體育教學過程是多種教育形式與身體活動有機結合的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觀念的轉變增加了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進而激發體育愛好者研發出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不斷豐富體育鍛煉的內容和方法。認知轉變促使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轉變, 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轉變又促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的變化。
(2)體育教學模式較為多樣化。體育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必然會帶來教學指導思想多元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陽光體育”和“終身體育”等思想的指導下,各高校結合本校的師資、地域、場館等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對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教學模式由原來的單一化模式轉變為教學模式較為多樣化,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轉移;從以傳統的體育知識、技能傳授為中心,轉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發展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
2.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三型”師資隊伍結構的建設尚待落實。目前高校體育教師隊伍普遍存在著優秀人才匱乏和人員過剩的問題:首先,高層次人才難以引進,高水平的人才不斷的流失,造成骨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其次,人員過多,富余人員難以流動;再次,競爭激勵機制滯后。沒有形成合理的競爭激勵機制,人才不能合理流動、配置和使用。大多數教師的職務、職稱仍是終身制,導致了庸者占位,能者卻沒有機會,分配仍實行平均主義,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所謂的“三型”師資是指建設教學型、訓練型和科研型等三種類型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教學型主要任務是承擔體育教學和開展校園課余文體活動;訓練型主要任務是承擔體育訓練和組織各類體育競賽;科研型主要任務是負責體育教學科研工作和理論教學。三種類型的師資分工合作,共同推動高校體育全面發展,開創高校體育的新局面。這種師資配備是很合理的,可是據調查統計目前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得到落實。
(2)公共體育課時設置的不足。筆者通過調查統計陜西省三十所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情況得出:當前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僅在一二年級學生開設課程,有95%以上的學校給三、四年級學生均未開設公共體育課程。另外,筆者通過統計近幾年大學生體質測試的數據分析得出: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綜合指標,一、二年級增長較快,三年級保持不變,四年級處于下降。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為了實現“終身體育”的鍛煉理念,普通高校應當盡力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使學生養成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這就要求有足夠的體育教學時間來保證。然而,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時設置明顯太少,這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存有較大影響。
(3)體育教材創編落后和學校對教材選擇的單一性。由于國內大學的老師很少會自己寫講稿,所以教材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用到不同的教材,現行體育課教材缺乏多樣性,課外活動課教材較少。創編體育課程教材要注重教材的傳統性、繼承性和穩定性,對體育課程的科學性、時代發展的需要、新思想、新知識吸納不夠,缺少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同時體育課程教材忽視人文社會學科的教育,觀念上滯后于體育新觀念的發展。教材的編寫內容單一,趣味性、娛樂性較少,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形成一套適合自己鍛煉方法的內容體系。由于種種原因,高校在訂購教材時,往往是一本固定教材用好多年,這就造成教材的單一性,教材內容不具時代特征,學生的體育鍛煉觀念和意識自然也受到影響。
(4)場館器材嚴重不足。近些年高校一直擴招,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給高校的體育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班級太多、場地匱乏、器材不足、學生擁擠,不但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造成許多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從事運動項目;另外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能廣泛運用,這大大影響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水平。
(5)體育考核評價不合理。學生的成績是教師體育考評內容和標準的直接體現。目前高等院校80%以上的體育教師還是以學生的體育技能高低評定學生體育成績的好壞,由于體育教學的滯后。在初期體育教學以終結性評價占據主導地位,主要以成績好壞來決定教學效果,單一的評價方法不但不能改進教學,而且無形地給教師工作壓力和學生心理壓力。體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學生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需求,體育教學評價要適應這種變化。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考核評價方法的單一性,傳統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方法以結果性和絕對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失去有效的信息反饋功能和絕對性評價忽略學生在體能、技能、興趣和個性等多方面的培養。對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重視不夠。另外,各高校還是處于每學期教學內容單一,教什么就考什么,這就阻礙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考核只能證明學生的某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情況,而不能代表學生的整體運動能力。
體育教學改革對策
1.建立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
俗語說:名師出高徒。體育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的結果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教師的素質。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大對體育工作的投入,提高體育教師的待遇。尤其是對青年體育教師要加強繼續教育,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一支業務精、知識面廣和科研能力強的“三型”青年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師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一定要使自己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在從事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自己的專項,要做到從實踐到理論“精”而“通”。所謂 “多能”,就是除專項以外的其他項目的教學能力。作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師,要教的課程運動項目種類繁多,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適應時代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不斷積累寬廣深厚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巧,不斷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和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和提高教育教學的研究創造能力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2.延長公共體育課程的開設年限,擴展學生健身鍛煉的領域
鑒于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僅在一二年級開設課程這一情況,建議應當增加在高校開設體育課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級均應開設體育課程,課程設置年限應為1—4年級,為大學生養成終身健康體育習慣奠定基礎。同時,應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增加體育活動場所,完善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開設新型體育運動項目,努力培養學生運動興趣,擴大學生健身鍛煉的領域。
3.完善體育教材體系
設計創編教材體系時應當注重吸取最新科研成果,并把學科、活動課、隱性課等教材的權重關系與評價比例處理好,進而體現教材的層次性、時代性、地方性等特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相結合[1]。在教材訂購方面,學校應該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杜絕腐敗現象。要選擇具有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體育教程,教材內容要豐富、全面。如果可能的話,可以由學生自主選購教材,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節省經費。
4.完善體育場地設施和場館建設
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設備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競賽正常進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具體措施,是學?;窘虒W條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檢查、督導、評估、規范學校辦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應重視和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建設和配備工作,在學校建設規劃中予以重視,在財力、物力上予以保證。 國家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提出,體育場館設施配備目錄分為兩類,即基本配備類和發展配備類。其中基本配備類包括必配類和選配類。必配類是根據體育教學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要求,在考慮學校規模、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各學校必須按照要求配備。選配類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地域、氣候、傳統、經濟狀況等),圍繞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自主選擇配備。必配類要求在校學生數(含研究生)為 1 ~ 2萬人規模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配備室外場地面積為生均 4.7m2,室內場地面積為生均0.3m2,400米田徑場(內含足球場) 2 個,400 米塑膠田徑場 2 個,天然草皮或人工草皮足球場 2 塊,室外游泳池 1 個, 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 60 塊以上。綜合多功能體育館 1 座, 50 米室內游泳館 1 座,風雨操場 1 個,固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檢測場所。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普通高校體育場地與場館設施嚴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活動。因此,學校都應重視和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建設和配備工作。
5.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和完善體育考核辦法
目前,多數高校在體育考核方面仍然是“一刀切”的模式,教什么就練什么、考什么,考試只看運動成績,沒有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這使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鍛煉積極性受到打擊,考核只注重了結果而不重視過程。為了完善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考核評價方法,首先,要做到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例如對學生的上課出勤情況、著裝、課堂表現、參加課余活動次數、各類比賽所取得的個人成績、學生對鍛煉方法獲得的情況等綜合起來進行評價;其次,考試形式可以采用:大綱規定內容+自選內容,即規定內容為主要考核內容,自選內容可以在考核中占一定比例,這樣既有利于豐富學生學習內容也有益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評分的過程可以采取學生之間自評、互評、小組評分和教師評分等并按一定比例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1]。
6.結合本校特點,突出自身特色
高校應該根據自身地域、層次和學生特點,設置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體育運動和娛樂項目,積極發展體育運動,努力提高學生運動素質。例如,陜北高校就可以開設秧歌、紅拳等傳統運動項目,這樣做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還可以突出學校自身特色,為高校在日后的綜合實力競爭中提供有力保障。
結束語
體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注重理性的思考,合理地進行改舊創新,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對體育教學進行適時改革。
參考文獻:
[1]李立平等,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8(4).
[2]張淵,黃生勇,文英利.人本理念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發展與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7(9).
[3]黃平波,安國彥,劉 龍.學校體育異化現象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8(2).
[4]楊文軒等主編.體育原理導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6.
[5]毛振明主編.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7.
[6]王代波.從競技運動與終身體育教育的關系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
[7]盧元鎮論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J].體育科研,2000,21(3).
[8]王宏等主編.學校體育教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