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理論與現實困境基礎上,結合學院與眾多企業合作開展汽車高職人才培養的經驗,構建了無縫對接的校企合作平臺,重點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品牌汽車定向班開設、工學交替式頂崗實習、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生產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本教材開發等典型做法。最后分析了其實施效果,并指出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進方向。

[關鍵詞] 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運行機制 汽車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交通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1年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編號:2011B06)。

隨著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汽車服務行業人員需求急劇增大,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維修技工缺口達100萬人,汽車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市場緊缺人才之一[1]。作為陜西省示范高職院校的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交職院)依靠60年的辦學經驗,抓住機遇,大膽嘗試,在深化合作、主動融合上尋求突破,探索校企合作開展汽車專業高職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理論研究與現實困境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和資源,通過學校教學與企業頂崗實習有機結合,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2][3]。國內外關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校企合作的意義及動因分析。②校企合作機制設計與研究。③提升校企合作效率。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綜合辦學實力不強,服務產業、行業能力不足,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不順。究其原因首先是校企融合機制尚未建立。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還沒有完全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其次是校企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現象,校、企雙方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不到位,無法達到校企共贏。第三,教育與市場存在脫節現象。部分職業院校熱衷于開設熱門專業,而企業急需的人才卻沒有院校培養,產教無法對接。

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與運行

1.構建無縫對接的校企合作平臺

抓住2010年啟動的省級示范院校建設契機,陜交職院在陜西省交通運輸廳的牽頭下與交通運輸行業眾多企事業單位合作成立陜西交通物流集團,積極尋求更廣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機會。目前我國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見表1[4][5]。

表1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在政府的支持下,學院與知名汽車企業合作,整合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了一批開放性、多功能的技術服務平臺,形成了校內與校外、學院與企業、學生與崗位有效對接、雙向引進、雙向服務的校企合作運行平臺[6][7]。成立政府、企業、學院三方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委員會,作為校企合作平臺的指導機構。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汽車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由僅面向售后的“汽車運用工程”1個專業拓展到涵蓋售前、售中與售后全過程的“汽車檢測與維修”等6個專業,學制涵蓋二年、三年與五年,合作企業從1家拓展到10余家,校企合作呈“多層次、寬渠道、大輻射”發展。

2.校企融合運行機制——典型實踐與做法

(1)“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汽車專業學習與就業特點,將三年制高職的教學組織改革為“2+1”培養模式。即前兩年學生在校內學習,第三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這種形式有利于實現高職學生“技能+學歷”高素質技能型培養目標與“零距離”上崗。

(2)“品牌汽車定向班”的開設。在“2+1”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第三學期末參加測試后進入 “品牌汽車定向班”學習,第四學期末參加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和品牌廠家資格認定,合格后持上崗證在第三學年進入經銷店頂崗實習。“定向班”學生的培訓與考核由經過認證的教師按照培訓大綱進行。目前,已經成功開設了“豐田汽車”、“雪鐵龍汽車”、“上海大眾汽車”等多期定向班,效果良好。

(3)“工學交替”的頂崗實習形式。學院充分考慮企業管理體制與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把一年的頂崗實習分割為兩個半年,第一個半年安排在第二學期,利用兩個假期和一個學期讓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實習,然后回校繼續學習。此模式正在與天津津住汽車線束有限公司的合作中進行嘗試。

(4)“雙向聘任、雙向服務”的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利用“教研室+項目”的教師培養與管理模式,建設了“校內專任教師→企業培訓師(企業員工)→學校兼職教師”的“雙向聘任、雙向服務”的教師隊伍。如:汽車商務教研室4名專任教師全部參加了東風雪鐵龍校企合作項目,在成為企業認證的培訓師后承擔廠家安排的經銷店員工培訓任務。

(5)“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采取企業出車輛、專用工具與設備,學院出場地與裝修的模式,已經建成豐田T-TEP實訓中心、東風雪鐵龍西安培訓中心、上海大眾實訓中心等多個校內開放性實訓中心,實現了從功能單一的實驗室到開放性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轉變[8]。

(6)雙向滲透融合的校本教材開發。以就業為導向,將現有課程由企業和學校進行整合,改革后的課程成為既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又滿足企業培訓要求的兩棲課程。如:借鑒豐田技術員培訓編寫的講義已經成為陜西省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雙師型”教師培訓班授課教材。

實施效果分析及改進方向

1.創新了高職汽車類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八年多的探索與實踐,陜交職院汽車專業形成了“就業導向,三方聯動,品牌多元,崗位定向”的人才培養模式。①以就業為導向,通過調研等形式,了解企業用人需求,據此確定“定向班”規模。②企業、學校、經銷店三方聯動,共同打造育人平臺。③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及意愿,選報不同品牌“定向班”,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④ “定向班”培訓內容為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接受培訓后實現“零距離”上崗。

2.建立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均沾、互動雙贏”的聯動運行機制

通過上述做法,初步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極大地推動了汽車專業建設,提升了辦學實力,促進了學生就業。同時企業以低成本獲得了專業技術人才,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3.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進方向

(1)加強信息化建設。校企雙方的交流需要信息來傳遞,學校和企業都應建立專業的信息管理系統,使雙方的合作在信息公開、透明、對等狀況下進行。

(2)完善合作機制的自組織運行。通過制度建設推動校企聯動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達到校企合作體制的優化與自運行。

(3)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良性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校企聯動的必要條件。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能夠給校企合作雙方足夠的動力和順暢的運行力,達到互惠共贏。

(4)建立和維系校企合作情感紐帶。在政策與法律支持缺失的前提下,推動校企之間合作的動力首先來自于人的情感。因此,情感紐帶的培養與維系是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的重要部分。

(5)開拓校企合作中學校更大的發揮空間。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學校能夠主動發揮的空間不大。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社會影響力的時候,學校應該進一步挖掘潛力,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做”合作模式,更好地發揮高職學院服務行業、服務區域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慶華,黃朝川,王傲冰.校企合作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以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

[2]朱春輝.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路徑探尋[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7).

[3]任元軍,李福華.產學合作的運作機制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

[4]劉佳.校企合作聯動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5]祝志勇.“三位一體”校企合作頂崗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9,(9).

[6]劉洪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新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1,(5).

[7]藺宏良,崔選盟,任春暉. 戰略伙伴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及運行機制探討[J].價值工程,2010,(12).

[8]李亞林.示范性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