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實踐
作者: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山東青島 劉偉韜 劉 音 陳連軍
發布時間:2012-09-24 11:35: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通過我校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實踐,闡述了工程碩士教學與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實踐的必要性,提出了適合于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實現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實現交互式工程碩士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應用。
[關鍵詞]工程碩士 教學 管理 信息化平臺
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
建設與實踐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碩士作為一種在職學位教育,經過近十多年來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專業學位中涉及領域最多、招生規模最大的一種學位類型。山東科技大學自2001年增列為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以來,先后獲得了“礦業工程”、“軟件工程”、“工業工程”、“安全工程”等14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面對社會對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的迫切需求,重視與提高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既是承擔學位培養單位的責任,也是企業發展和在職工作人員更新知識的需要。由于工程碩士是一種特殊的專業學位,它的錄取、學習與培養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程序有很大的區別。考慮到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背景、工作環境、領域知識以及工作與學習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把辦學單位教育、管理、培養的功能有機結合和系統集成,具有不同于傳統意義的課堂知識傳播與獲取、面對面教學決策與服務的特點,是教學改革、管理機制轉變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對于在職學位教育主要是面向從事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業在職人員,這類學員以“進校不脫產”的方式完成學業。過去曾經采用的定期上課輔導、現場課堂教學都是由任課教師集中面授某門課程,但由于學員普遍存在工作與學校的矛盾,再加上學員所在單位地域分散的實際,給教學組織與管理帶來一定困難,也使得工程碩士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工程碩士教育的實踐迫切要求培養單位以推進信息化建設為手段,突破時空限制,完善培養各個環節,以滿足工程碩士教育的需求,達到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碩士培養信息化平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圍繞工程碩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碩士生從入學到畢業后各個環節的課程成績、中期考核、論文開題、論文進度等重要事項的記錄納入其中,力求從工程碩士信息查詢、學籍管理、教學環節管理、師生互動交流管理以及畢業過程管理等幾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碩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實現
目前我校工程碩士培養領域不斷增加,招生人數年年遞增,隨之而來的工程碩士教學管理工作任務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就是根據工程碩士教育的工作實際,在原有的以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礎上,開發了多功能、交互跟蹤式工程碩士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該信息平臺把工程碩士生從入學到畢業期間的各個環節的課程學習、作業提交、成績考核、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論文提交等培養內容納入其中,從工程碩士信息查詢、在校學籍管理、培養過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對工程碩士培養的管理水平。
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Browser/Server)軟件工作模式,用戶通過瀏覽器向服務器提供的網絡資源發出服務請求,服務器對瀏覽器的請求進行處理,將用戶所需的信息及處理結果返回到瀏覽器和服務器。B/S模式的優點是具有穩定的技術平臺,業務擴展、系統升級簡單方便,它為異種機、異種網、異種應用服務的聯機、聯網、統一服務等提供了最現實的開放性技術基礎。使用B/S模式,可以較好地滿足基于Internet互聯網需要以及面向師生的服務和互動管理,滿足并發訪問的實際需求。因此為了使學員能夠在線學習,需要擁有一臺與互聯網連接的計算機。以目前最為普通的計算機配置來講,基本都可以滿足需要。學生要自己負責個人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配置,并確保系統具有足夠的性能。
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功能
構建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學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學員服務,另一方面為學位培養過程提供交互平臺,有效促進學員課程學習、與任課教師的互動以及與指導教師的交流。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員管理和培養管理兩大模塊。
1.人員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臺人員管理功能包含指導教師和學員各自的個人信息管理,學員個人基礎數據信息按照學員報名信息全部轉入,指導教師信息由各業務學院提交到管理部門后轉入。后期的維護由學員或指導教師本人完成。錄取學員憑錄取通知書辦理注冊登記手續,領取個人學籍的學號和信息化平臺的登陸密碼,指導教師由平臺管理部門發放個人登錄代碼和登錄密碼,進入信息化平臺后可以查閱和修改個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錄密碼。
2.培養管理功能
培養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臺的核心功能,通過使用該功能中的不同選項,可以完成培養計劃的查閱和修訂、課程的選擇、與任課教師的互動、作業的提交、成績與學分的取得、與學位論文相關的選題情況、中期匯報、論文提交、指導教師評語等內容,方便了學員課程的學習以及對培養進度與過程的了解,大大加強了管理部門和任課教師及指導老師全面、及時、準確地對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掌握,強化了培養單位對工程碩士生學位論文工作過程的質量監督和管理。
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制訂既要體現出研究生教育的高層次起點,又要保證符合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學員利用現代網絡在線技術手段完成教學計劃的實施。培養要求包括必要的課程學習、作業的提交、質疑問題的在線解答,相關課程成績與學分的取得,不同教學環節的網上信息互動,達到學員不必親臨校園課堂便可以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畢業論文可以實施在線提交,導師審核通過后來校進行論文答辯,答辯合格即可視為學業完成。
由于學員與指導教師的任務和角色不同,登錄系統后也會有不同的使用權限,不同權限的指導教師、任課老師或學員登錄系統后,可根據自己的權限范圍、工作需求在同一系統界面上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相關任務的時效性。
學員畢業后,信息化平臺中的學員相關信息一并導入畢業學員數據庫,作為永久電子文檔資料予以保存。
工程碩士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應用
工程碩士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架構了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橋梁,不僅在教學與管理方式上突破了時空限制,而且也是教育理念的一場變革。
信息化平臺的實現改變了知識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使教學改革出現了新局面。網絡課程在教學中采用了豐富的多媒體視頻教學手段,把面授和遠程傳播相結合,精心組織網絡課堂教學,并在網絡上進行討論、作業和考核,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了課程的綜合程度,推進了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同時,信息化建設為教學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間和條件。工程碩士與任課教師或指導老師通過答疑解惑、作業提交、在線測評、選題評價、論文提交等交互學習環節,實現信息的及時反饋,促進了師生溝通。
從教學內容和目標上,教師結合工程領域特點,合理規劃課程設置,不斷增加和更新教學信息,并與實踐融會貫通,同時注重拓展工程碩士生的學術視野,培養他們了解前沿、掌握前沿和探索前沿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工程領域的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在學習與工作中善于創新、敢于創新,成為應用型、復合型和創造性的工程人才;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善于接納、廣泛應用并不斷發展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手段,精心地組織、安排課堂面授與網絡教學的各個環節,工程碩士生也學會了在信息化環境中自我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與更新知識。
結論
通過我校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實踐,系統分析了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提出了適合于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實現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實現了交互式工程碩士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應用,為學員、教師和導師之間架起一座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擁有的遠程資源學習、在線交流互動、信息及時更新為工程碩士的規范化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改進提供支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周曉婭.對清華大學42 篇工程碩士論文的評價與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5):32~35.
[2]陳暉.以信息化手段加強教育碩士培養過程管理[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6): 46.
[3]王鈺,蔡志輝,高述珉.推進工程碩士教學與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33~34.
[4]彭國華,高思煒.加強過程管理,提高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J].中國地質教育,2007(1):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