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從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所面臨的學校體育管理和醫學問題,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對體育活動實踐中一些常見的運動損傷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實用醫學處理方法和預防措施,對體育活動與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育運動 運動傷害 實用醫學處理 預防

體育活動是高職院校學生最喜愛的文體之一,但同時體育運動是高風險活動之一,加上我校高職學生人數多,年齡偏小,平時大多嬌生慣養,與本科、大專生相比較而言,自身身體素質較差,而且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紀律和自覺性也較差。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如果運動不當或不小心,更容易受傷,本人根據多年體育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見解和初探,對體育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體育活動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常見運動損傷一般急救手段

1.急救包扎:包扎有固定夾板或敷料,限制傷肢活動,避免加重傷情;保護傷口,預防或減少感染;支持傷肢,使之保持舒適的位置,減輕疼痛和壓迫止血,防止或減輕腫脹等多重作用。包扎時,動作要柔和、熟練、包扎的松緊度應適中,過度會妨礙血液循環,過松則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繃帶包扎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扎結束時,繃帶末端要用膠布黏合固定或將繃帶末端留下一段,縱形剪開縛結固定,但縛結不要在傷口處 [1]。

2.止血法:對外出血的傷員,尤其是大動脈的出血,必須立即止血;對疑有內臟或顱內出血的傷員,應盡快送醫院處理。這里主要介紹外出血的幾種止血方法 [2] 。

繃帶加壓包扎法:用數層無菌敷料覆蓋創口,再用繃帶加壓包扎,以壓住出血的血管而達到止血效果,同時抬高傷肢。它適用于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出血的止血。

指壓法:在動脈行走中最容易被壓住的部位稱為壓迫點。指壓法的要領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應的壓迫點上用拇指 或其余四指把該動脈壓迫在鄰近的骨面上方,以阻斷血液的來源而達到止血的效果。這是動脈臨時止血法,所加壓力必須持續到可以結扎血管或用止血鉗夾住血管為止。

3.冷敷法、熱療:冷敷能降低局部組織溫度,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控制神經的感覺,具有止血、鎮痛、防止或減輕腫脹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傷后立即使用,冷敷后應加壓包扎并抬高傷肢。冷敷時一般使用冰袋或用冰塊裝入塑料袋內作傷部冷敷越20min;如條件限制,也可用冷水毛巾置于傷部,2~3min更換一次 [3] 。

熱療:受傷后24~48小時后,可實施熱敷。常用于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中、后期和慢性損傷的治療。熱療包括熱敷、紅外線照射等。它能擴張局部血管,增強血液和淋巴循環,提高組織的新陳代謝,解除肌肉痙攣,加速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具有消腫、解痙、減少粘連和促進愈合的作用。熱敷時一般采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min。毛巾無熱感時要立即更換,熱敷的溫度要適當,以防發生燙傷。紅外線照射治療時,先把紅外線預熱2~5min,然后把紅外線燈移向傷部的上方或側方,燈距一般為30~50cm,照射劑量以傷員有舒適熱感、皮膚出現桃紅色均勻紅斑為度。如傷員自覺溫度過高時要適當增大燈距,汗液應擦去。每天1~2次,每次15~30min。

4.骨折固定方法:

手腕部骨折:用一塊有墊夾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側,手握棉團或繃帶卷,再用繃帶纏繞固定,然后用大懸臂帶把患臂掛在胸前 [4] 。

小腿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放在小腿的內、外側,2塊夾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條帶寬分別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縛扎固定。

腰椎骨折:要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更不能讓傷員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損傷,用硬板擔架或門板放在傷員身旁,有數人協力輕輕把傷員搬至木板上,取仰臥位,并用數條寬帶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懸空時,應在腰下墊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擔架時,傷員要俯臥,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5.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的原因較多,較常見的是,學生本身有重大隱形疾病,而又突然劇烈運動,或藥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并注意維護呼吸道通暢;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最好由兩人配合進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臟擠壓,兩者操作頻率之比1:4。呼吸、心跳驟停的搶救,必須做到行動迅速,爭分奪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雖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在運動實踐中應用較少,但在群眾性游泳中發生溺水卻非少見。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員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是非常必要的。

口對口吹氣法:傷員仰臥,頭部置于極度后仰位,打開口腔并蓋上一層紗布。救護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頜,掌根部輕壓環狀軟骨,使其間接壓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氣進入胃內;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氣后,對準患者口部吹入。吹完氣后,立即松開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復進行,每分鐘吹氣16~18次 [5] 。

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醫學處理方法

1.擦傷:擦傷是皮膚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膚被擦破出血或有組織液滲出。創口淺、面積小的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洗凈創口,周圍用70%酒精棉球消毒,創口上涂抹紅汞或紫藥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傷最好不用紫藥水涂抹;關節附近的擦傷也不宜使用暴露療法,以免皮膚干裂而影響關節運動,

2.撕裂傷:皮膚撕裂傷多發生于頭部,尤以額部和面部較多見,如籃球運動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際皮膚撕裂。若撕裂傷口小,經止血、消毒處理后,可用粘膏粘合;傷口較大則需縫合,必要時要使用抗菌素治療。

3.刺傷和切傷:田徑運動中被釘鞋或標槍刺傷,冬季滑雪時被冰刀切傷,其處理方法基本上與撕裂傷相同。凡被不潔物致傷且創口小而深時,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4.挫傷:由鈍力直接作用于身體某部所致,如運動中相互沖撞、或被踢打、或身體某部碰擊在器械上。輕者僅是肌肉、韌帶等挫傷,重者如頭、胸、腹部和睪丸挫傷等器官的損傷而合并休克。在體育運動中比較常見的是股四頭肌和小腿前部挫傷[6] 。

5.肌肉肌腱拉傷:由于肌肉主動的猛烈收縮,其收縮力超過了肌肉本身所承擔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牽伸時,超過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傷。拉傷可發生在肌腹或肌腱交界處或腱的附著處。由于致傷力的大小和作用性質不同,可引起肌肉、肌腱部分纖維斷裂、完全斷裂或微細損傷的積累。除肌肉本身的拉傷外,常可同時合并肌肉周圍的輔助結構如筋膜、腱鞘的滑囊的損傷[9]。

體育運動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對策

1.預防運動損傷的微觀措施和手段:加強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安全性教育,使學生在行動上、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課前充分重視作好準備活動;科學、合理地組織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加強體育活動安全措施的落實;加強學生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安全保護與自我保護,提高安全的意識。預防:參加體育活動時加強保護措施,穿戴必要的保護裝置,禁止使用粗暴動作,防止出現嚴重錯誤動作;運動場地空間要適當;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素質。加強體育運動器材、設施和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精細化管理;握學生的健康狀況動態變化,在體育活動中區別對待。

2.加強體育運動體育工作的宏觀管理:首先,要做好體育運動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學校要加強學生體育運動中的安全教育工作。體育教師要經常檢查場地、器材,發現不安全因素要及時采取措施。作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8] 。其次,做好運動鍛煉期間的醫務監督預防。醫務監督是指生理衛生知識和醫學知識對自己參加體育鍛煉后的身體健康和身體機能進行監護,預防鍛煉中各種有害因素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通過自我檢查,了解對鍛煉內容和運動量的適應情況,為今后的體育鍛煉提供依據。第三,加強體育運動器材、設施和體育教學的管理,把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來抓,加強檢查和指導,努力提高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最后,強化學校體育衛生管理。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學校衛生工作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以保障學生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結 語

促進學校大學生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對體育活動與教學實踐進行科學指導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各級學校要加強體育活動的管理,特別是注意宣傳和普及科學健身、科學管理,特別對常見運動損傷的醫學護理等知識的大力宣傳,為學校參加體育鍛煉提高科學、安全、健康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栗巖,曲揚.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救[J].大眾科技,2009(12):46-48.

[2]史友國.球類運動常見損傷原因及預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32-34.

[3]張君,孫剛,賈淑欣.如何預防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運動損傷[J].考試周刊,2009(31):26-28.

[4]桂向東.籃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與預防[J].泰山學院學報,2005(3):36-37.

[5]楊清.落實“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6):60-62.

[6]楊劍,張艷華.陽光體育運動的社會學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7):53-55.

[7]胡超.校園體育環境與陽光體育運動[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4):63-65.

[8]桂向東.籃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與預防[J].泰山學院學報,2005(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