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溯本求源,糾正諸如“雙耳旁(阝)”之類誤稱與訛傳,對提高漢字教學水平,正確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關(guān)鍵詞] 漢字 部首 規(guī)律 溯源

質(zhì)疑:“阝”與耳朵有關(guān)嗎

“阝”是漢字常用的一個部首,日常生活中我們把它稱作“雙包耳”或者“耳朵旁”,甚至在教學中也稱之為“雙耳旁”,這些叫法正確嗎?“阝”與耳朵有關(guān)嗎?

漢字學告訴我們:“阝”跟“耳朵”的形、音、義毫無關(guān)系。“雙包耳”或“耳朵旁”的稱呼是現(xiàn)代人們對漢字部首了解不夠而產(chǎn)生的誤稱。這種稱呼長期訛傳,特別是教學中這種誤稱,會直接影響我們對祖國文字的正確理解,妨礙祖國文化健康傳承。

說耳:“耳”部漢字都與耳相關(guān)

“耳”,甲骨文像一只耳朵形,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為耳朵。

《說文》:“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1]

《白虎通·情性》:“耳者,腎之候。”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說文》對耳部漢字有如下解釋:

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聲(聲):音也。從耳殸聲。殸,籒文磬。”

聾:無聞也。從耳龍聲。”

還有:聆(聽也)、聵(聾也)、(生而聾曰聳)、聘(訪也)、(小垂耳也)、耼(耳曼也)、聸(垂耳也,南方聸耳之國)、耿(耳箸頰也。從這些“耳”部漢字中,不難看出,凡從耳取義的漢字皆與耳朵有關(guān)。

釋阜:“阝”左為“阜(fù)”是土層高厚之山

部首“阝”自有名稱,“左阜右邑”,跟“耳朵”實在是沒有一點關(guān)系。

“阝”在左邊。它的音、義是“阜”,形是“阜”形的變體寫法。“阝”同阜,只是簡繁體狀態(tài)下的同一偏旁而已。

古人穴居,甲骨文象古人在其所居地穴的墻上挖出的供上下用的腳窩形,猶如后來的樓梯。古人穴居必選擇在土層高厚之處,故引申為土山。[2]

《說文》:“阜,大陸,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阜”本義是土山,引申泛指山,如“阜積”(堆積如山),“阜陵”,“山阜”。

“阝”在左,是山阜,表示與山相關(guān),如“陵”,大阜也。為大土山,如“山陵”“陵墓”“丘陵”等;也指登山。“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彎曲處,山的“彎曲”又被用來比喻人的屈從迎合,如“阿諛奉承”、“剛直不阿”。

“陽”古文寫作“陽”,上為日,下像樹枝,左旁加阜,會意為山南向陽的一面;“陰”古文寫作“陰”,表示月亮被大山(阝)擋住,是山北面。[3]“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險、陡”均指山形;左“阝”(阜部)與有“山”關(guān)系緊密,所以元代人稱其為“側(cè)山旁”。

論邑:“阝”右為“邑(yì)”是封地、城邑地理之詞

“阝”在右邊。它的音、義是“邑”,形是“ ”的變體寫法。“邑”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上為“囗”(wéi),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

“邑”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阝”。從“邑”的漢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guān)。本義:國,古代稱侯國為邑。《說文》:“邑: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凡邑之屬皆從邑。”

“邑”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鎮(zhèn),進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國都。作右偏旁時,金文、小篆都寫作“ ”,如:“ 、 、 、 ”,隸楷書時,才寫作“阝”,如“郡、邦、邯、鄲”;作聲符則寫作“邑”,如“悒、挹、浥”。

右“阝”(邑)作意符時,所從字與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諸侯封國等義有關(guān),如《詩經(jīng)》中“邶、鄘、鄭、鄶、邠(豳)”本是古代諸侯封國名,“鄴、邱、鄧、邵、祁”等等本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邯鄲”是城市名;“那”本是西夷國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詞,音nà,多為遠指,與“這”相對;“邦”本指古代諸侯的封國,《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引申泛指國家,如“鄰邦”,“友邦”,“邦聯(lián)”。

“郡”《說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jiān)其縣。從邑君聲。”郡是古代的行政區(qū)域。

勘誤:“阝”不是“雙耳旁”實為“左阜右邑”

上面解析,說明部首“阝”是“左阜右邑”,跟“耳朵”實在是沒有一點關(guān)系。俗稱它為“雙包耳”、“左耳朵(刀)”、“右耳朵(刀)”,確實是大錯而特錯。如此稱呼,據(jù)說是為了小學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可實際是好心辦了錯事。從漢字教學的效果說,也事與愿違,影響和妨害了漢字的正確理解。

《新華字典》中,左“阝”阜部就收有繁簡漢字86個,右“阝”邑部有漢字98個。如果把“阝”當成“雙耳旁”,那么,學習“阝”部漢字,就只能將這近200個與耳朵毫無聯(lián)系漢字,一個一個地機械認記,這不但苦了小學生,也嚴重影響了識字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漢字部首具有將漢字形義歸類而集中識記的極大功效。如果我們溯本求源,掌握了“阝”部首的形音義,知道“阝”在左,是山阜,表示與山相關(guān);“阝”在右是“邑”,表城邑,與疆域、邦國等地理有關(guān)。再按規(guī)律推論理解和掌握這兩個部首中的漢字,就容易多了,識字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總之,將“阝”稱作“雙耳朵(刀)”之誤,源自對漢字部首音形義了解不夠和對當代兒童認知能力低估。要想提高漢字教學水平,正確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在識字教學中和日常文化生活與傳播中,大力提倡和恢復(fù)使用“阝”部“左阜右邑”的科學稱謂,最起碼應(yīng)弄清楚“左阜右邑”的部首形意和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書社,影印本2005,第093861號.

[2]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Z].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第089520號369頁.

[3]古代漢語字典[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第1369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