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英語學習中的聽力理解,一直以來都是多數學生比較薄弱的環節,自四級考試改革后,聽力理解所占的比例由原先的20%上升到了35%,這一弱勢尤為突出。然而聽力作為一個語言輸入、語言內化和語言輸出的一個綜合性認知過程,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其他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構建主義理論,針對大學生英語聽力的現狀,分析了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 構建主義理論 語言輸入 語言內化 語言輸出 綜合性認知過程

結題項目名稱:1.中國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在我省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1JK0402;2.大學英語多維一體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08—2001。

聽力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聽、說、讀、寫、譯這五種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中。“聽” 作為語言交際的“橋梁”,毫無疑問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它是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活動能夠得以順暢進行的重要保障之一。聽力“橋梁”作用的失效,會導致交際雙方的交流斷層。這就是為什么我國從外語教學的各個層面強調外語聽力的重要性及其提高的緊迫性。但是,長期以來,對于大多數學習者來說,英語聽力問題始終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2003年10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即《新大綱》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在教育部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中,重點提高了聽力在考試當中的比例,足以說明英語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而目前大學英語聽力學習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又使得聽力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理論來源——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constructivism),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J.Piaget提出來的,它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又稱為結構主義。這個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在教師教學的引導下,學習者在一定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輔助手段,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換句話說,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新和主動構建。

因此,在構建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分析目前大學生在聽力方面的困惑及影響聽力的因素對于學習者自身而言,能夠清楚掌握導致“斷層”的原因,并結合相應的策略進行調整,有的放矢,加強自主學習的力度,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目前大學生在聽力方面的困惑及影響聽力的因素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既能聽清又能聽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了解到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聽各種英語材料,聽力水平卻沒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呢?這個問題是困擾著許許多多英語學習者的共性問題,因為英語聽力理解過程本身涉及了諸多語言知識,如語音、語調、詞匯、語法及語言文化知識等。如果想真正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英語學習者就首先應該了解自身存在的影響聽力的一些因素,然后對癥下藥。

1.語音、語調障礙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語法和詞匯方面已具有較扎實的基礎,但是對于英語單詞的發音非常不重視。如果英語學習者不注重單詞的正確發音,想當然地發音,甚至是不會發音,將會導致在聽到單詞發音時,不能與腦中儲備單詞產生一一對應的關系。同時,在聽力測試中不難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言者的態度,而在單向性的錄音材料中,聽者無法觀其行,只得聽其語,語調在此時就成為判斷言者態度的重要標準。用不同的升降調加上句子重音可以表達出疑問、反問、懷疑、反駁、生氣、后悔、高興、激動、不耐煩、感嘆等多種感情。對說話人的語調把握不準,往往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理解,這樣縱使有再強大的固態知識儲備也無法與具體實踐相結合。

2.語法障礙

語法在英語聽力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英語口語中,短句,甚至是不完整的句子會大量出現,很多句子在嚴格的語法意義上來說是不成立的,在判斷這些句子時,必須依靠句法知識將其迅速還原為正常句子,才能完整理解句子的含義。正式文體的句子在聽力測試中所占比重更大,一些長句、復雜句會頻繁出現。這類句子包含豐富信息,如何在短時間內聽懂并甄別出重要相關信息呢?若對一些復雜句的語法掌握不牢,就很難在聽力中捕捉到一閃即逝的信息。因此,這更要求聽者具有扎實的語法功底,才能迅速還原并理解長句和復雜句。

3.詞匯障礙

此處的詞匯并不是專指詞匯量。很多學生聽力不好并不是因為詞匯量不夠,而是因為其對英語詞匯的視覺接觸要比聽覺接觸機率高,很多詞匯在書面語境中不會造成學生的理解障礙,而在單向性的放音環境中,就會極大地影響聽者對其快速認知與解讀。有些學生將其歸因為語速太快,其實這并非根本原因,此時的詞匯障礙,部分原因是學生的聽力策略問題,過于執著于個別問題的理解,而忽視整體意義的認知。造成“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4.知識面障礙

聽力在某些方面同閱讀一樣,內容廣博,題材多種多樣,從天文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新聞報道到社會軼事等,無所不含。學生如果由于知識面有限,對其相應的知識缺乏了解,即使聽懂了單詞也不理解內容,從而造成了認知上的困難。

5.文化背景知識障礙

英語語言的表達極其豐富,詞匯儲量極大,而且具體搭配變化多樣,各類短語、俚語等等不勝枚舉。從本質上是對英語國家的社會、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集中反映,孤立地從固定的語境或意義中解讀其含義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對其涵蓋的文化、社會背景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否則只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為什么有的學生說文章里差不多的單詞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聽完整篇文章后,不知所云。例如: a piece of cake 字面表是小菜一碟,但實際上是比喻十分容易的事情; out of the blue表示吃驚地;而black sheep則表示敗家子。如果學生不能對這些習慣用法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理解障礙也就在所難免了。

6.心理障礙

筆者認為,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諸多因素中,心理障礙是一個重要的且不容忽視的因素。有些學生總認為自己的聽力水平有限,在每次考試中失分最多,因此在放音前乃至整個放音過程中,心理狀態不穩定,大腦過度緊張,思想反而不能集中,因而不能夠及時反映出并理解聽力內容,造成再一次惡性循環。

有效提高學生聽力的對策

對以上諸多影響聽力理解的不利因素的分析,旨在究其原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擊破可能的障礙,真正提高聽力水平。

1.提高學生聽音辨音能力

學生的聽音辨音能力是指辨別音素等語音特征的能力,以及把這些語音特征、詞和語法結構聯系起來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應系統地對學生糾音,矯正其不正確的發音,形成清晰、準確的標準讀音和系統的語音語調知識, 同時,加強練習,尤其是相近音、相似音的練習,強化其對語音語調的認知與掌握,做到“有備無患”。此外, 由于交際的不同需要,人們在運用口語交際時所采用的語言存在著聲音的強弱、語流的快慢及語調的高低等現象。在聽力訓練中,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講解強讀弱讀、音的同化、連讀、省音及重音等現象,以使學生熟悉并掌握這些規則和技巧,做到準確地辨音。

2.加強學生的模仿能力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聽力教材的難易程度, 可靈活機動地增加多種多樣的聽力材料,如英語新聞、英語原版電影對白(特別是英語原版動畫片)、英語歌曲、名人演講、詩歌朗誦等等, 如果語速適中的話,可讓學生跟著大聲朗讀和模仿。研究表明,通過發聲器官的運動儲存到大腦中的信息,比通過視覺儲存到大腦中的信息更牢固。

3.重視語言基本知識的累計

教師不僅應該鼓勵學生注意擴大自身的詞匯量,還要鼓勵學生收集整理英語中較為常見的習語、諺語、俚語并熟悉那些固定的搭配、結構和用法。通過反復演練加深印象,力求做到運用自如。只有解決了這些特殊詞匯的問題,才能加快對該詞匯的反應速度, 從而實現輕松、準確地理解, 否則會造成在聽力理解時,零敲碎打,顧此失彼,抓住了一些細枝末節,但整個句子的含義卻不能準確把握。

4.補充有關背景知識

針對因英美文化背景知識貧乏所引起的聽力障礙,學生應博覽群書,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書籍,從中獲取相關的社會、文化、科教等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天文、歷史、風土人情等,以增加對目標語知識的敏感度。教師可建議學生多讀英文小說,小說中不僅包括了大量口語化的表達,而且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內容。學生把這些知識輸入記憶,活躍思維,開闊視野,聽音時便可“觸類旁通”,應對自如。

5.精聽與泛聽相結合

精聽是指完全聽懂所聽材料,從一個單詞到一句話,再到整篇文章,無一遺漏。關于精聽,筆者常建議學生嘗試Dictation(聽寫),選一篇難度適中的聽力材料,首先先聽一遍,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再一句一句地寫出來,不斷地聽,不斷地更正,直到自己覺得沒有需要更改的地方時,再和原文對照,就會發現許多以前都沒有發現的問題,這樣有的放矢地改正,會取得明顯的進步。

精聽是對泛聽的提高與強化,只有精聽游刃有余后,才能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泛聽材料里的細節內容。同時,泛聽是對精聽的鞏固和補充,即經常所說的“灌耳音”。泛聽的材料內容要廣泛,不要求字字聽懂,只要求知道文章大意。精聽與泛聽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從而能達到“進退皆可,游刃有余”的境界。

6.克服心理障礙

克服聽力理解中的心理障礙,可建議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情平和,心理不能過度緊張,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聽音時,要縱觀全局,不能“因小失大”,因為一兩個單詞的失誤而影響到對整篇材料的理解。同時切勿急躁,因為聽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良好的聽力能力是在不經意間悄悄累加,只要掌握策略,堅持不懈,必能培養出臨場不亂的心理素質。

7.聽力策略要得當

在面對一篇材料時應該先提前看這篇文章后面所涉及的習題,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沒有放音之前, 大體了解到文章的類型了。之后,應該把大腦里所有和此類型文章相關的單詞相集中,有利于縮短反應時間,提高整體效果。

總之,良好的聽力理解水平是成功的交際活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之一。對于如何提高英語聽力水平,不同的英語教育者各辟蹊徑,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了解學生聽力理解的障礙所在,要針對不同學生聽力理解的癥結,采取相應措施對癥下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昭榮. 影響提高聽力的障礙和對策[J].外語電教化學,1995 (4).

[2]鄭銀芳.從構建主義角度看二語習得中輸出的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2005 (3).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27.

[4]袁維新.試論基于構建主義的科學教育理念[J].外國教育研究,2002 (6).

[5]Numa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1:87-98.

[6]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2003,10

[7]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

[8]趙玉民等.英語全球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視角[J].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