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結合實踐,本文對陜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原則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陜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設置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課程設置 課程結構

基金項目:2011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項目(11P062)。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素質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綜合載體。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在課程上要充分體現出以相關知識為基礎,以核心能力為目標,以職業素質為主線的培養特點。在課程質量觀上要突出“社會本位”和“人才本位”的價值取向。課程設置是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科目之間的結構關系和各科目的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課程設置的研究過程主要是課程方案和課程計劃的制訂過程。研究所產生的主要教學指導文件是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1]

陜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原則

根據課程理論,課程設置的一般原則有:(1)辯證適度的原則;(2)實現素質教育目的的原則;(3)適合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原則;(4)社會生活發展需要的原則;(5)統一型和多樣型相結合的原則;(6)綜合型和系統型相結合的原則;(7)課時分配比例合理的原則;(8)開放型原則;(9)超前型原則;(10)理論型和實踐型相結合的原則。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所需的課程設置要重點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實現具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特點的素質教育目的的原則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兼顧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能力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強調在個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業務能力素質中更為注重與崗位相關的技術技能素質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對科學文化素質要求的改革趨勢是:科學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科學化,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趨勢。[2]所以,在電子信息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上,對綜合文化素質要求的改革趨勢應考慮:技術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技術化;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文,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發展方向。

2.統一型和多樣型相結合向多樣型發展的原則

統一型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以指令型文件規定的統一型課程和課程標準,稱為國家課程及課程標準,統一型課程一般多為基礎課程;多樣型指學校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培養個性化人才的需要,而自主決定的課程和課程標準,稱為學校課程,多樣型的課程一般對應為專業課程。

應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僅要考慮國家課程及課程標準,更要重視學校課程的開發和課程標準的制訂。國家課程的實施,保證了教育的基本質量,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學校課程促進了人才的多樣化,適應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兩者兼顧,才能提高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和人才的社會適應型。從世界范圍看,過去非集中管理課程的國家,如美國、英國都在加強課程統一型的要求。而過去集中管理課程的國家,如法國、前蘇聯、中國等都在增加課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所以,對課程的改革更應注重課程的多樣性,使電子信息類應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3.全方位開放的原則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要使學生掌握社會當前主流技術中的核心能力??茖W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學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也需要不斷調整。首先,了解社會信息,掌握主流技術,聘請高水平師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均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開放型[3];其次,增大選修課學分比例,建設開放式選修課程序涉及到課程管理的開放型;再次,課程的多樣化、個體化、涉及到課程結構的開放型,也就是說,從課程的內容、課程的管理、課程的結構均需開放。

4.超前型原則

當今時代信息大爆炸,技術半衰期急劇縮短,技術教育較之科學教育相對滯后性更為突出,因此,預測型、前瞻型的課程設置成為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須有創新型高職課程的設置。

5.實踐型原則

應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課程設置的突出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它的實踐環節、實踐課程不是依附于理論、驗證理論的考查課程,而是實踐教學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形成實踐教學體系點(實驗課)→線(課程設計、課程實習)→面(綜合實訓、綜合實習)→體(畢業實踐、畢業設計、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各實踐環節鏈接、遞進的系統過程。應用型本科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就在由點連線,由線到面,由面擴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形成.

6.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首先,應考慮到就業市場的需求,課程設置要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要瞄準某種職業并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要在課程方案中清晰體現。第二,課程設置應指向工作需要,即應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能力、態度來設置課程,確定課程的型質和內容。第三,要統籌生涯發展與即時就業的需要,以專業技術學習為基礎,兼顧就業需要的靈活型和學生的選擇型來設置課程。

7.以專業目標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應緊緊圍繞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相應的人才規格,以專業目標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專業分析是課程設置的基礎,每個專業都應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課程設置要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工作技能為主線,特別要圍繞核心專業能力進行優化銜接、定向選擇、有機整合和合理排序。課程的整合包括理論課程間、理論與實踐間、實踐環節間的整合,應本著強化能力、優化體系、合理組合、尊重認知規律、縮減課時的原則進行。課程的內容要關注專業的技術發展及相關技能的改進,要把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及時充實進去,克服專業教學存在的內容陳舊、更新緩慢、與企業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弊端,使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處于相對穩定和不斷更新的交互狀態之中。

8.以職業標準為導向的原則

課程設置要與國家勞動部門頒布的行業職業標準接軌,要以職業標準為導向,為學習者提供與其未來可能從事職業活動有關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反映其職業能力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因此,必須以“雙證書”制為框架,根據職業崗位要求來設置相應的課程,把職業標準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大綱中。同時形成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并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納入總體教學計劃中,使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證書標準有機結合,用證書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4]

9.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的原則

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是遵照通過職業行動獲取知識的認知規律,采用由外圍向核心發展的結構,以養成學生現實的職業能力為課程主要目標;按照實踐活動形成的需要選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以工作項目為單位,以職業活動進程為線索組織課程和教學內容,突出專門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徹底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理論在先、實踐在后,理論是重點、實踐是附庸的傳統學科型教學模式的束縛。它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的,強調以學生直接體驗的形式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

10.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個體發展的需要和部分學生升學的需要,還應增設數學、物理、外語及人文社科類、先進專業技術類的選修課程。

總之,以上十點課程設置原則源于對實踐的歸納,希望對我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能夠提供一點借鑒意義,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必須遵循以上原則及要求,根據社會需要以及專業培養目標而確定。

參考文獻:

[1]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72.

[2]葉瀾.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126-139.

[3]盧潔瑩.“能力本位”職教課程研究綜述[J].高教研究,2006,(3):56-59.

[4]陳智.以人為本,探索通專結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研究,2005, (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