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比較了中國與英國、希臘、美國、日本等國外的外語教學狀況,發現其間存在著諸如實施改革、重視程度加強、外語學齡提前等相同之處,同時也發現他們在教學對象、教學定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差異。從這些比較中,本文揭示出了我國外語教學在課程設置、師資培訓、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的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中外外語教學 相似 差異

引 言

我國的外語教學,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進步,學習外語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以及國家的重視程度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但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也因此突現出來。比如戴煒棟所提的“費時低效”、“啞巴英語”和朱望認為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低下”,及“一壺燒不開的水”等等。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可以說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在世界范圍內多數國家同樣存在。如張立新和李宵翔發現中國學生的自主能力總體稍優于西歐學生,因此也不必把中國的外語教學說得一無是處,優點全無。筆者認真閱讀了有關國外外語教學的一些文章,頗值得我們重新反思。劉毅從課程模式和課程內容方面詳細介紹了英國高校外語的課程設置;楊欣欣以雅典大學為例介紹了希臘的外語教學情況;陸效用介紹了《美國21世紀的“5C”外語教育》和李正栓、索磊在《美國外語教學模式給我們的啟示》介紹了該國基于其“5C”教學目標指導下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成果評估、師資培訓等方面的情況。張文友捕捉到日本英語教育的改革動向和日本各界從“學習英語”到“用英語學習”的概念轉換。本文通過橫向比較中國與英國、希臘、美國、日本等國的外語教學狀況,揭示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比較彼此之間的差異,以期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

中外外語教學的相似之處

中國與英、希臘、美、日這些國家的地域、國情、文化、教育等現狀都不盡相同,而比較他們的外語教育,卻也不乏相同之處。外語教育大都經歷了由不被重視到非常重視的轉變過程。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沒有嚴格、系統的外語教學課程準則和成果評估方法及語言政策,而且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不需要學習外語就能夠完成中等及中等以上學歷教育的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外語教學受到極大的重視,學外語人數逐步上升,如1997年31%的小學開設外語課。這種變化是美國上下觀念發生轉變的結果。過去的大國思想認為不需要學英語以外的語言,而現在他們意識到學外語對于個人及社會乃至國家都會帶來很多好處[1]。

日本在1993年以前,外語教育仍然是不注重聽說,而偏重語法知識的灌輸,強調閱讀能力。1993 年新的中學英語大綱中提到全面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特別是2000年多次召開英語教改討論會,決心將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推進的。由此可以看出教改的力度及被受關注的程度[2]。

在重視程度方面,我國在教改以前,由于設備、師資、語言理論及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存在限制,但1999年修訂《大學英教教學大綱》,2004年正式頒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其間還實行教改試點及“一條龍”改革等項目。

中外外語教學的差異之處

1.進入大學后學生可以有更多的語言選擇

美國大學進行改革和創新以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為目標。比如,進入大學后,總有一部分人希望從頭開始學習一門或幾門新外語,而學校開設若干種基礎外語課程供學生選修。在加拿大,大學的外語課不作為必修課,但學生可選修的外語語種卻非常多。而在我國學生在中學學什么語言,上大學必須繼續學,并且是必修課。如果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或有某種其他語言需要,就得自費自學。如果大學能給他提供多個選擇機會,也許他會有更好的外語成績和更滿意的大學生活。澳大利亞的語言政策強調促進國家向多元化社會發展,因此外語學習也擴展到既包括歐洲語言又可以選擇多種亞洲語言如中文、日語、印尼語和韓語[3]。而在我國,除了上世紀50年代強調學習俄語,中學外語課程全部改為俄語外(必學科目),現在基本從小學到研究生學習外語這18年期間,英語仍是必修而且是唯一外語,別無選擇。沒有將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要加以考慮。

2. 大學階段以專業外語為主,不再開設基礎外語

希臘私立學校已經為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補充,進入大學以前,學生英語基礎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交流已不成問題。而進入大學后,開設的是學習時間長短不一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如:經濟學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生物英語等。學校的俱樂部為滿足學生對其他語種的需要和興趣,開辦短期或長期英語以外的外語培訓班,如法語、西班牙語等等[4]。在德國,雙語教育開始于小學階段,他們半天使用德語學習,半天使用外語學習,外語種類也非常多樣: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波蘭語等。在盧森堡,德語和法語都是教授學科知識的教學語言。作為移民大國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各級學校都有雙語教學計劃。

雖然2001年8月,教育部已經下發了有關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 課教學的規定,力爭三年內,用外語教學的課程達到5%-10%,但是雙語教學仍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實踐上的偏差。如在課堂上說一定比例的外語就是雙語教學,甚至將雙語教學作為招攬生源的招牌。既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教師非常有限,學生理解英語的水平有限,學生在似懂非懂的狀態下勉強維持,雙語教學流于形式[5]。

3. 重視外語學習方法及策略的培養

荷蘭外語教師幫助語言學習者不斷地進行反思,幫助學習者了解自身的學習特點、學習風格,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德國在初級階段主要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一般語言能力技能,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母語與外語的差異。而在高級階段,除提高交際能力外,學生還需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學習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知識和文學知識;學習獲得英語知識的技巧和方法,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

丹麥即使在中學課程中也包含了語言習得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教師不斷地提高學生交際策略和對語言的敏感度。

雖然我國對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已有了20多年的發展,但是由于不同的學者在對學習策略的本質和過程的認識和研究重點不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系統的具體的策略形式被廣泛接受。而且部分教師和廣大學生對語言學習策略及相關知識了解不足,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很少甚至幾乎從未有意識地使用過學習策略。從某些調查中反映出學生對學習策略基本知識非常匱乏[1][4]。

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信息交流的加速,新的教育理念一經出現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業內人士所認同,外國外語教學的長處,也理應給我國外語教學以啟示。我國在外語教學上的上述種種改革和努力,反映了我國與國外在外語教學方面有一定的共識,也是教育界及政府對教育理論和國情詳細觀察考證之后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應當貫徹和延續。但是上述其他國家外語教學的長處和特色之處,更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深刻反思。

一是我國的英語專業亟待加強。高校的英語專業主要是給各級學校培養和輸送英語教師,這是“水之源頭”,是根本。如果他們在本科階段能夠高標準地完成學業,并具備較高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教學水平,將來走上工作崗以后,無疑會促進中小學的外語教學結果的提高。而且小學、初中、高中水平提高了,我們也不會在大學英語教育出現這么多的問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目前英語專業的教學評估正在全國展開,可見國家已經重視這個問題,希望很快能產生良好長遠的積極影響。

二是要努力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在這一方面,我國欠缺的是靈活多樣。在我國師資培訓是我國教改的重要項目之一,這一方面存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劉潤清和戴曼純在對教師師資問題進行研究后,發現了諸如學歷低、進修經歷少、科研水平不夠高、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知識欠缺等方面的問題[6]。而如何提高教師素質,不妨把培訓、進修、考核等手段結合起來規范師資隊伍建設。建議各校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脫產學習、在崗進修、傳幫帶、教研活動等方式,分批培訓青年教師,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學位,提高他們的科研和教學能力。

三是在課程設置方面也不妨多一些嘗試,給學生多提供一些選擇。比如在高校可允許學生自由選修英語之外的其他語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即使繼續學英語也應進入專業英語學習階段。目前,大學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已成為共識。蔡基剛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銜接性和前瞻性”一文中,分析了將基礎英語教學任務下放到中學和大學開設專業英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7]。高中的英語教學要求和課程設置和大學英語差異不大,也有聽說讀寫譯等相應的要求,而且有的城市高考詞匯量已達4000個,這就說明高中已經完成了基礎英語的教學任務。國內一些著名大學如北大、清華已將大學英語學分壓縮至8(一般學校為16)。香港多數大學已基本沒有基礎英語的學習,而是將專門用途英語作為選修課程,以滿足社會對外語能力多元化和專業化趨勢的需求。

四是重視課堂教學過程,培養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實施的五大過程(需求分析、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課堂教學、課程評估)中最實際的,而且是所有外語教師都直接參與執行的重要一環。教師可從兩方面著手把握:首先,教師主動通過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如言談舉止、個人魅力、淵博的知識、語言教學能力、科研學術成就等)激發學生對外語的興趣,并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輸入材料、精心組織課堂活動,積極吸引學生對外語的注意力和投入力度。另外,教師明確并響應大學外語教學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機會對中國的大班學生來說非常有限,所以明確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監督的自學狀態中也能對自己的學習有個科學詳細的計劃、實施和評估。

參考文獻:

[1]陸效用.美國21世紀的“5C”外語教育[J].外語界,2001(5):22-27.

[2]張文友.日本英語教育的改革動向[J].外語界,2001(5):33-36.

[3]姚麗娜,胡丹.淺談國外外語教學改革現狀及發展方向[J].九江學院學報,2006(3):95-96.

[4]楊欣欣.希臘英語教學給我們的啟示[J].外語界,2004(3):65-69.

[5]張同樂,程鸝.關于雙語教學的再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6(1):47.

[6] 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11,61.

[7]蔡基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銜接性和前瞻性[J].外語界,20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