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小調第一諧謔曲》解析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 陜西西安 陳 薇
發(fā)布時間:2012-09-21 10:40: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本文通過從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演奏技法等方面來分析《b小調第一諧謔曲》,得出肖邦獨創(chuàng)性地把“諧謔曲”體裁發(fā)展成獨立的大型鋼琴音樂體裁,并賦予其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內容。筆者從此也獲得了更深刻的演奏實踐和感受。
[關鍵詞]肖邦 《b小調第一諧謔曲》 諧謔曲 體裁
被世人譽為“鋼琴詩人”的肖邦是西方浪漫派音樂家中極少數(shù)主要從事鋼琴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體裁豐富的、優(yōu)秀的鋼琴作品,還獨創(chuàng)性地把一些傳統(tǒng)音樂體裁賦予豐富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如:敘事曲、諧謔曲、夜曲、前奏曲、練習曲等等。它們發(fā)揚了19世紀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風格,并使之變得更為成熟。
《b小調第一諧謔曲》的誕生
1.創(chuàng)作背景
肖邦1810年生于波蘭,從小就喜歡波蘭的民族音樂,六歲開始學習作曲時,就被本民族音樂所影響。肖邦從小就生活在波蘭人民民族覺醒的年代,他非常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祖國。1830年11月2日,肖邦前往西歐繼續(xù)留學深造和演出。就在11月29日,肖邦抵達維也納的第五天,華沙起義爆發(fā)了。當肖邦聽到起義勝利的消息時,變得異常激動和興奮,但他卻因沒有參加斗爭而深深感到失望。在1831年時,繼而不到一年的時間愛國者們經過艱苦的斗爭后,起義最終還是在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下悲慘失敗,祖國又一次淪亡,這些使肖邦的精神陷入無比的悲痛和悲憤之中。就在這時肖邦想用音樂為祖國而吶喊,便創(chuàng)作了《b小調第一諧謔曲》(op.20)。作品把肖邦從離開祖國以來所有的壓抑、苦悶、焦慮不安和憤怒等復雜的心情化作樂曲,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樂曲充滿著英雄性、史詩般的激情,悲壯而豪邁。從此,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改變。
2.體裁的選擇
“諧謔曲(Scherzo)”最早出現(xiàn)在17世紀意大利的世俗聲樂作品中,具有戲謔、幽默之意。后來諧謔曲被運用到樂曲中。經常用意外的對比和轉折等手法造成詼諧的效果。海頓將諧謔曲引進套曲,1750年以后的諧謔曲(與三聲中部)幾乎都是快三拍子,節(jié)奏比較活躍,通常用作奏鳴曲、交響曲中的一個樂章,代替小步舞曲。貝多芬發(fā)展了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大型器樂曲中的諧謔曲樂章,使之取代傳統(tǒng)的小步舞曲,并改變了諧謔曲活躍、輕松的性格特征,而表現(xiàn)的都是生氣勃勃的音樂形象,具有節(jié)奏動力、力度對比強烈的特點。如:貝多芬奏鳴曲op.2之2和op.2之3的第三樂章等?;虮憩F(xiàn)氣勢奔騰,或惶惶不安的效果,如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接著舒伯特發(fā)展了這一體裁,他把諧謔曲從奏鳴曲套曲中的某一樂章獨立出來,使它成為一首獨立的器樂曲體裁。如在1817年舒伯特創(chuàng)作了兩首獨立的諧謔曲(Ket Scherzo—Zwei Scherzi 63/s9-37)D593號,比肖邦第一首諧謔曲(op. 20.1831年)早十四年。而肖邦進一步把諧謔曲發(fā)展成獨立的大型音樂體裁,獨創(chuàng)性地把這一體裁賦予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容和獨立的體裁性質,并使之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高度的藝術性,并體現(xiàn)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和技術特征。
肖邦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時,內心是非常的復雜和矛盾。他既有對祖國和人民無限的愛,又表示出對祖國和人民未來的焦慮和擔憂。既對侵略者的行為感到憤恨,又有對愛國者叛逆、反抗精神的歌頌。既有對殘酷現(xiàn)實的絕望和迷茫,又表現(xiàn)出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這些復雜的思想內容只有用諧謔曲那意外的對比和轉折的手法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他采用諧謔曲這個體裁來表達當時的思想感情。于是,《第一諧謔曲》(op. 20)誕生了。肖邦在豐富音樂表現(xiàn)的內容上,大大發(fā)展了諧謔曲,豐富了諧謔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使之成為戲劇性的史詩。
肖邦在1831年至1842年間,共創(chuàng)作了四首獨立的諧謔曲。由于肖邦的音樂思想內容深刻復雜,過去的諧謔曲體裁已經不能滿足他所要表現(xiàn)的及其豐富的內容。所以肖邦諧謔曲的曲式結構也變得較為復雜。這四首諧謔曲并沒有明顯的諧謔性質,但仍然保留了諧謔曲這種體裁本身的某些特點,如3/4拍子的節(jié)拍,飛快的急板,有較明顯的力度變化等等。它們在具備這些特點的同時,肖邦又改變了傳統(tǒng)諧謔曲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寫作方法,把它們提升到具有悲劇—戲劇性的高度。它們更多的是訴說肖邦自己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情緒上有著強烈的對比,具有歌唱性和幻想性的音樂形象,是內涵嚴肅,極富戲劇性的音樂詩篇。
樂曲分析與演奏要點
《b小調第一諧謔曲》是帶有引子和尾聲的ABA復三部曲式。
樂曲采用了急板的速度。一開始8小節(jié)的引子是兩個強有力的、不協(xié)和的Ⅱ級和Ⅴ級轉位七和弦,分別在高音區(qū)、低音區(qū)的強音量上奏出,像是戰(zhàn)爭中爆發(fā)出的號角聲,使人聽了撕心裂肺,它暗示著起義就要爆發(fā)了,像是波蘭人民切齒的怒火、吶喊、抗爭與不屈,是對侵略者刻骨銘心的恨,表現(xiàn)了肖邦悲痛的心情到達了極點。在演奏這兩個ff和弦時,要注意手掌撐好,全身的力量通過手臂沉下來落到堅定有力的指尖上,手掌要拉住,并保持足夠的張力。音量上要特別飽滿,并突出高音的音量。
接著呈示部A出現(xiàn),先是由b小調主和弦分解音型構成的核心音調向上沖擊,好像是暴風雨般狂烈的熱情在不斷地向上回旋。a主題是一股疾速奔馳的音流像怒濤一樣翻江倒海,起伏奔騰,使整個音樂進入到了緊張、不安的氣氛中。這個飛奔急馳、激動不安的音樂主題,幾次被突然的休止打斷后,又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向前沖擊,表現(xiàn)了肖邦他那心潮澎湃、熱情激動的內心和憤慨抗議的激情。
從第44小節(jié)開始音樂突然陷入深沉的憂郁和悲哀的氣氛當中,仿佛是肖邦的唉聲嘆氣,是肖邦對祖國悲慘命運的憂慮。這里也體現(xiàn)了諧謔曲那意外的對比和轉折的手法。
接著b主題出現(xiàn),它仍然以向上沖擊的音調作為主題核心,幾乎都是左右手交替來完成的。它以更強更大的幅度向上盤旋,頻繁的轉調、離調使音樂更顯得驚惶、動蕩不安。肖邦是一個愛國主義作曲家,他時時刻刻思念著自己的祖國和親人。當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時,他是多么的郁悶和焦急。這里的音樂仿佛是表現(xiàn)遠走他鄉(xiāng)的肖邦為沒有能參加如火如荼的起義而感到不安、焦慮的心情。接著音樂不斷地向上漸進,情緒不斷地高漲,當音樂到達最高頂點時,爆發(fā)的心情又像瀑布一樣一瀉千里、一氣呵成。在呈示部里a主題出現(xiàn)了三次,b主題出現(xiàn)了兩次。整個A部分幾乎都是快速的跑動音型,演奏時要注意手指要積極,用指尖觸鍵,把聲音彈得均勻、顆粒、干凈,手指的伸縮要迅速敏捷。左右手交替要均勻。指法運用要正確合理。要根據(jù)樂句的走向把音樂線條的變化表達出來,音樂上行時,力度要逐漸增強,情緒也就越發(fā)的激動,音樂是隨著上行下行強弱起伏變化等等。
中間部分B部分從節(jié)奏、速度、音樂情緒上都進入到了另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世界,音樂柔和朦朧,與前后A部分音樂形成及其強烈的反差和對比,令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是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肖邦在睡夢中夢見了遠方可愛的親人,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對家人的深切懷念之情。這一段主題采用了一首波蘭的圣誕歌曲《睡吧,圣嬰耶穌》的旋律,這是肖邦童年時深為喜歡的一首民歌,也是肖邦真正采用波蘭民歌作為旋律的一個稀有的例子。調性由原來的b小調轉為B大調。左右手上下?lián)u擺的音型,右手高聲部屬音始終持續(xù)地鳴響著,跳進而又連貫的旋律線給人們聽覺上帶來一種忽強忽弱的感覺,好像呈現(xiàn)出一幅幻想的畫面:在祖國和平的年代里,肖邦兒時躺在母親輕輕搖擺的懷抱里安詳睡覺的樣子。母親唱著真摯而熟悉的搖籃曲曲調在空中飄蕩,家鄉(xiāng)的景色和親人的影子似乎完全地出現(xiàn)在自己的幻覺中。彈奏這里時要求演奏者的觸鍵要非常得輕柔,適度地突出中聲部優(yōu)美的旋律線。通過這里的學習,能讓學生較好地練習手指的控制能力。
d主題舒展的歌唱性音樂線條在左手搖籃曲搖擺的伴奏音型下,旋律顯得更加親切真摯感人,這里歌唱性旋律表現(xiàn)出肖邦旋律聲樂化的特點。這是肖邦用鋼琴來模仿聲樂那氣息寬廣優(yōu)美如歌的旋律的特點。在這里,旋律線不斷地向上伸展,情緒顯得愈來愈激動,越來越豐富的和聲配置,仿佛表現(xiàn)出肖邦發(fā)自內心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這一段裝飾音巧妙地運用,使旋律與裝飾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使得旋律悠長、連貫。但現(xiàn)實還是悲慘的,后來旋律表現(xiàn)出失望的感覺。演奏d主題時要有細膩、優(yōu)美、連貫、深情的觸鍵和長長地呼吸。肖邦在這一段落里運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和聲,豐富了樂曲的色彩表現(xiàn)力。在演奏這里時,注意在音色明暗方面要有細微的差別。
主題c d c d c交替地進行,仿佛表現(xiàn)出肖邦懷念思鄉(xiāng)之情流連忘返。通過這一段的學習,能讓學生練習如何通過手指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變化充分地表達出來。當c主題第三次出現(xiàn)時,音量從pp開始,左手和聲獨特新穎的使用,使人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好像即將要爆發(fā)什么——果然在中段末尾處,在搖籃曲的曲調還在繼續(xù)時,突然響起了引子的第一個不協(xié)和Ⅱ級三四和弦,但是它并沒有打斷睡夢中的人們,搖籃曲的音調還在隱隱約約地進行著,后來又響起了引子的第二個Ⅴ級五六和弦,仿佛是人們在甜蜜的睡夢中再次聽到了戰(zhàn)爭的號角聲,最后搖籃曲的音調還是裊裊地響著,最終殘酷的現(xiàn)實還是無情地出現(xiàn)了,戰(zhàn)爭還是爆發(fā)了,甜蜜、幸福的生活消失地無影無蹤……
接著再現(xiàn)部A1出現(xiàn)了。音樂以a b a的方式進行了重復。當樂曲即將結束之際,音樂又一次卷入到狂風驟雨般的動蕩之中,控制不住的感情又一次爆發(fā),一個尖銳強烈的不協(xié)和Ⅳ級三四和弦連續(xù)重復了九次。這何止是肖邦個人的憤怒,這分明是全民族人民的反抗。[3]雙手整齊的八度半音階從低音飛速向高音沖擊,幾乎掠過整個鍵盤,使悲痛、憤怒、反抗的情緒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最后,全曲在激烈的抗議聲中結束,好像是波蘭人民英勇頑強的反抗。
收獲與思考
通過以上對《b小調第一諧謔曲》的具體分析,不僅能感覺到這部作品具有艱深的演奏技巧,而且也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樂曲中大量的音階、減七分解琶音等自由、靈活、多變的織體……,這些都需要我們具備高度靈敏的手指技術。
學生通過對《b小調第一諧謔曲》的演奏、分析與學習,尤其是作品B部分旋律的優(yōu)美流暢,樂句間的起伏跌宕以及樂段間的情感交替與變換,都充分練習了學生手指的控制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能更好地掌握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特點,了解肖邦的鋼琴音樂風格,深刻體驗到肖邦鋼琴作品中充滿幻想、詩意和熱情的浪漫主義風格;并從中學習和做到不同的觸鍵,更加有意識地追求不同的音色效果和如何合理地運用踏板等演奏技術,從以上種種演奏技術來看,《b小調第一諧謔曲》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
肖邦把諧謔曲從表現(xiàn)詼諧性的樂曲發(fā)展為能表現(xiàn)深刻的思想內容、大大擴展其形式、開拓了展開的空間,加強和聲、調性、音樂形象及色彩的對比,使之成為大型的戲劇性作品。肖邦對諧謔曲這一體裁的貢獻超出了任何一位作曲家,他使諧謔曲這一體裁發(fā)展到了頂峰,成為鋼琴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參考文獻:
[1]于潤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馮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3]王次炤.肖邦音樂浪漫主義特征中的民族因素[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