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試圖從社會學視角對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研究,探尋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危險行為干預的切入點,結果顯示:主觀上學生自我健康狀況定位不清,健康意識淡薄,導致運動時間和次數不夠,選取運動項目趨向于室內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低的項目;客觀上受網絡文化影響,學生減少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家庭方面存在對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支持不夠;學校體育教育過于追求體育娛樂化和休閑化。

[關鍵詞] 體質健康 大學生

2010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表明,學生的速度、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體能素質和肺活量水平持續下降[1]。學生的體質健康的發展是一項多領域的綜合體系,很難從個體角度去干預或預防。不是簡單的某個方面就能獨立改善提高的,因此,本文試圖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學生個體、家庭、社會環境等不同社會因素進行調查和分析,以尋求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社會原因。為改善學生體質提供一個新思路。

研究對象與方法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編制的青少年危險行為監測問卷(YRBSS),參照國家衛生部 2005 年建立的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系統[2],設計并制訂《影響學生體質健康因素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體質概念的認知、有無體育鍛煉習慣、體育鍛煉習慣養成階段、喜歡與不喜歡體育鍛煉的原因、余暇時間安排、家庭體育鍛煉養成環境、家長對子女體育鍛煉精神和物質支持,體育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作用等一般情況。選取了8位專家對問卷的內容和結構有效度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問卷具有有效性。本研究以陜西普通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抽取部分學生進行調查,選取對象分布全國各地。調查為期兩個月,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56份,有效回收率為95.63%。其中有效問卷931份,有效率93.1%。

結果與分析

1.影響學生體質健康主觀因素調查分析

(1)學生自身對體質健康的認識及鍛煉習慣相關調查

表1 大學生對體質健康的認識情況一覽表(%)

從表1可以看出,能正確理解體質真正概念的學生只有15.9% ,可見大學生對體質健康目前還存在模糊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可能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自身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首先必須從觀念入手。體質是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和機能方面相對穩定的特征[3]。具體指:身體形態發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心理狀態、適應能力等的綜合。

表2 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一覽表(%)

從表2可以看出,初中階段是學生鍛煉習慣養成的最好時間段,這段時間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可能是由于中考時加試體育,體育成績的好壞直接和升學掛鉤,學校強化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有關系,但高中和大學階段鍛煉習慣逐步減弱,這與學生體質狀況的變化一致。不喜歡體育鍛煉的學生中,運動技術差是大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的直接原因,其次是沒有鍛煉習慣和不知道鍛煉什么,運動場地或器械不足不是大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養學生一定的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2)學生從事體育活動時間及項目調查

表3 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每次活動時間和活動時段情況一覽表(%)

注:經常參加(每周兩次以上),有時參加(每周兩次)很少參加(每周2次以下)[4]。

通過表3可以看出,有67.8%的學生是經常或有時參加體育活動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3%的學生是很少或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女生多于男生。大部分學生每次活動的時間在30min以下。因此可以推斷出,陜西省普通高校大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參加了體育活動,但鍛煉時間較短,因此鍛煉效果可能不明顯,鍛煉的質量不高。然而,還有近1/3的學生沒有達到《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所要求的每周不得少于兩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要求。因此可以斷定,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和鍛煉次數和鍛煉時間有直接關系。必須加強對學生鍛煉次數和時間的要求。

表4 大學生喜歡參加運動項目(可多選)一覽表(%)。

從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選擇體育運動項目呈多元化,但男女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次的調查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室內項目明顯比以前的人數增多,這可能是室內課一般可以避免外界天氣的刺激,因此導致一些學生轉向室內運動項目。新興運動項目越來越吸引學生,這也從側面說明學生選取運動項目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總體來說,出現兩種不好的趨勢。學生選擇運動項目時,喜歡選擇運動量小,上課環境舒適的運動項目,這種趨勢可能也是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

2.社會因素對學生體質的影響分析

(1)家長對子女體育鍛煉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有88.9%的家長支持子女進行體育鍛煉,36.8%的學生與家庭成員有一起鍛煉的經歷。但就愛好體育鍛煉的原因,受家庭影響(16.8%)卻排在個人愛好(61.3%)、同學影響(31.6%)、教師影響(30.9%)之后,顯示家庭影響力不是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在大學階段,家長對學生投入排序分別為智力投資(58.5%)、營養投資(25.5%)、穿和用的投資(14.8%)、其他(1.2%)。受經濟或其他原因的影響,家庭在實際行動中對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支撐力度不夠。

(2)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

大學體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是以增強體質為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和習慣的教育過程。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雖然和體育課教學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當前體育課的某些缺失卻不能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人本主義教育提出了課程要適合學習者的興趣、能力及需要,雖然這種改革思路重視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主張教育要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要求。加上體育教學傷害事故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過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片面強調情感安全的重要性等,而不重視掌握多少知識技能。體育課降低對學生的要求甚至對學生沒有任何要求,學生單純從興趣出發,把體育課變成休閑和娛樂課,這違背了學校體育的初衷。

(3)網絡文化對學生體質的影響

調查顯示:學生業余時間的安排上網排在第二位。網絡文化的興起使學生將網絡作為交流對象,而網絡又將室外的“游戲”轉入室內,提高了“手眼能力”,退化了“腿腳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影響學生體質。再加上學校對學生管理的松懈,絕大多數學生有通宵上網的習慣,過度的通宵上網也是造成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3.對策研究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的發展是一項多領域的綜合體系,很難從個體角度去干預或預防。不是簡單的某個方面就能獨立改善提高的,因此要建立校內與校外、個體與群體協同支持的深化干預系統,以維護和改善大學生群體的健康。首先全社會都要重新提高對健康的認識。結合陽光體育運動建立合理有效的學生健康教育機制,徹底改變家長、孩子的觀念,需要通過思想教育,正確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其次走出應試教育模式的怪圈,要徹底改變教學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新觀念。

4.結論和建議

(1)學生體質健康概念的缺失雖然不是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但學生對體質健康概念的理解對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沒有達到《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所要求的每周不得少于兩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要求。而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和鍛煉次數和鍛煉時間有直接關系。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鍛煉次數和時間的要求。

(3)大學時代正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重要環節。網絡文化,網絡游戲造成部分學生過度的通宵上網也是造成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業余生活的正確引導。

(4)大學體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不同于競技體育,也區別于休閑體育和娛樂體育的一種模式,它是以增強體質為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和習慣的教育過程。

參考文獻:

[1]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 [M].教育部教體藝[2010] 3號.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公共衛生科學數據中心[DB/OL].http:/www.phsciencedata.cn,2008.

[3]王占春.也談“學生體質下降該怪誰”[J].中國學校體育,2005,6: 8-9.

[4]周建偉.寧波市大學生體質監測及參加體育活動狀況的調研[J].中國體育科技,2002,11:34-36.

[5]任平社.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因素的社會學分析[J].價值工程,2011,9:290.

[6]喬培基,等.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體育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0):1369-1371.

[7]王慧麗.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142-144.

[8]劉海元.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08,1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