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校體育運動傷害的防護
作者:榆林學院體育系 陜西榆林 閆 強
發布時間:2012-09-21 16:10: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體育實踐課是通過提供體育鍛煉所需要的運動場地與設施而開展的專門性的教學過程。因此,極易發生運動傷害事故及運動損傷。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機體損傷統稱為運動損傷。在學校發生體育運動損傷,不管是在課上或是在課外鍛煉,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比較多,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損傷較少。在學校一旦發生運動損傷,會產生諸多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如能對運動損傷及時進行總結,找出原因,采取預防措施,減少運動事故的發生,對學校開展體育活動則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體育運動 運動損傷 調查 預防對策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根據相關數據,近年來對105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共發放運動損傷調查問卷1050 份,收回有效問卷1000 份,其中男生700 人,女生300 人,被調查學生平均年齡19.8 歲。
2.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問卷(運動損傷登記卡)調查,實地考察,專家訪談和學生座談等方法收集數據,對其結果進行了數理統計。
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
(1)運動損傷發病率高,發生的項目相對集中
1000 名學生中有中度以上運動損傷病史者845 人,損傷率為84.5%, 其中男生600人,女生245人。運動損傷發病率男生為92.6%, 女生為56.2%。并且主要集中發生在籃球、田徑、足球、體操四個項目中。
表1 運動損傷不同項目發生率分布(人次%)
(2)運動損傷的種類以常見損傷為主
①關節韌帶損傷②挫傷③肌肉拉傷④運動性貧血⑤扎傷、砸傷⑥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⑦腦震蕩⑧骨折。
2.運動損傷的主要影響分析
運動損傷的主要影響是長時間的影響運動和上課。從表2 可知損傷一旦發生,一般恢復時間比較長,并且在損傷恢復后,還會有一種持續影響,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心理上的,當損傷發生后,其帶來的傷痛瞬間會在運動員的神經上發生映射,當發生損傷時的動作和條件再次出現在運動員面前時,運動員本體會產生一種應激性的條件反射,下意識地去避免做動作或躲避,這種反射會對比賽、正確動作的形成等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個是功能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發生損傷后,都會有一段比較長的自然恢復期。從表3可知當損傷發生時,絕大部分都會影響到正常的練習和基本活動,損傷的持續時間越長,這種影響越大。
表2 運動損傷發生率最高的四個項目中損傷發生后的平均恢復時間及持續影響時間
表3 運動損傷發生率最高的四個項目中損傷發生后功能影響分布(%)
體育課中運動損傷發生的客觀原因
身體疲勞。身體疲勞是長時間或大運動量運動過程中身體各項機能呈下降趨勢的一種身體狀態。當身體出現疲勞時,肌肉的張力、抗拉能力、韌帶的柔韌度、神經反應速度、身體靈敏性、注意力等機能都會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這種狀態下持續進行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要高很多。
瞬間用力過猛。在各種運動項目的進行中,每一個動作的發力都應建立在身體準備充分,動作正確、協調,動作銜接自然的基礎上。如果身體準備不足,則肌肉、關節、韌帶承受沖擊力達不到運動所需水平,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某個動作用力較大,特別是瞬間過猛用力,則極易發生運動損傷。瞬間用力過猛是各個項目特別是足球項目運動中造成損傷發生的首要因素。
錯誤的技術動作。合理的技術動作是發揮應有運動水平和能力的基礎,同時也是運動時避免損傷發生的保障。在運動、訓練、比賽的過程中,錯誤的技術動作往往會導致身體肌肉、關節、韌帶受到非關聯性的牽拉,在這些作用力方向上肌肉、關節、韌帶的抗牽拉能力是比較脆弱的,所以當這種錯誤的動作產生時,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
其他原因。除以上三種主要共性原因外,運動中局部受力過大、身體素質較差、具有項目特點的碰撞、心理問題等也都有可能造成運動損傷。
體育課中運動損傷發生的主觀原因
1.教師原因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上體育理論課,特別是第一節課時要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們,教師應當備好課、把學生組織好、準備好器材,盡可能地消除安全隱患。
認真組織做好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使學生機體較好較快地進入運動狀態,肌肉、關節、韌帶做好充分的活動。
加強課堂紀律與組織的管理。如果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較低,教學過程中學生相互之間的干擾較大,容易產生不安全問題,課堂上既要體現運動的快樂,又要有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活動的要求和規則要清楚。如果教師在安排學生活動之前,沒有講清楚活動的規則和要求,學生 貿然參加活動,容易產生不安全問題。
運動器械的檢修要準時。避免因為沒有及時檢修,運動器械松動或者損壞,導致學生安全問題的出現。
2.學生原因
學生的安全意識差。安全問題往往在一瞬間產生,學生對參加體育運動,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安全意識低下,在運動過程中容易產生安全問題。
學生體質差。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導致體質差,運動能力低下,運動過程中容易發生安全問題。
學生心理素質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畏懼、不鎮定、膽怯的心理,在做技術動作時過于緊張,縮手縮腳出現多余的動作,容易產生安全問題。
學生的好勝心強。當學生在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活動中,如果對抗過于激烈,學生的好勝心過強,就很容易產生安全問題。
學生的保護工作不當。主要是由于保護能力差和他人協助保護工作不當造成的安全問題。
學生準備活動不充分。一些學生對準備活動缺乏重視,進行準備活動不夠認真,身體機能的關節和韌帶沒有活動開來,達不到教學活動的要求,從而導致安全問題。
針對以上損傷的原因做好體育課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護措施
1.重視安全教育,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
體育教師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視課堂中易發生安全問題的所有環節,學習和掌握一些運動、醫學常識和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例如運動中暑、抽筋、脫臼、骨折等情況的應急處理。這樣,遇到緊急事故和運動損傷時,才能在第一時間里判斷傷痛原因,采取正確方法進行急救。
在新課改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較強。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健康與安全、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的關系以及一些常識性的自我保護知識,并且讓學生知道體育課中易發生安全問題的因素和預防方法。對學生加強體育活動的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可在課堂的開始部分進行安全提示,利用理論課傳授安全措施,運動損傷的原因及急救知識等。
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建立學生的健康檔案,如心臟病史、哮喘、受傷情況等記錄。
2.安全防范措施
精心的課前準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了解學生情況,包括男女生比例、體質情況、體育骨干學生等。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練習強度、運動負荷要合理安排。了解場地和器材情況,合理布置教學場地、器材。課前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械情況,避免不合理的教學場地與器械影響學生安全。嚴格執行課堂常規檢查工作,課前認真檢查每個學生的服裝、鞋子、鑰匙掛件,盡可能地消除安全隱患。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對身體不適的學生可安排見習或輕量活動,以免發生安全事故。
充分的準備活動。在體育課的準備活動中,要根據季節情況,做好充分的、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也是一節課的開始,合理的準備活動能有效地使學生進入運動狀態,克服身體惰性。充分的準備活動能有效、全面地激活學生機體,讓學生更好地參加到各項教學活動中,有效避免一般傷害事故的發生。
嚴密的教學組織。養成培養教育學生的習慣。經常培養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秩序習慣,指導體育委員準確地引導學生在指定場地集合,盡量不要追逐打鬧。必須指定專人領取器材,教師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如鉛球、標槍等器械,更應有安全防護要求。
嚴肅的課堂紀律。課堂紀律是為了保障學生的身體安全,使教學組織得以有序開展。為確保學生身體安全,課前要明確課堂紀律,面對學生的違紀現象,教師應采取靈活的教育方法進行教育幫助,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教育氛圍。
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在細節上面,意外傷害往往是發生在教師不注意或易被忽略的小環節。教師的講解、示范要清晰,要做好演示,如果在練習時出現混亂局面,要果斷停止活動,避免發生意外傷害事件。
結 論
體育教學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護,就是關注安全、珍愛生命。重視安全教育要從每一位體育教師做起,從小環節、小細節做起。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護,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教師能否在一個寧靜、安定的環境中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體育保健學編寫組,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于長隆.對我國優秀冰球運動員運動創傷特點的分析[J].體育科學,2001,2(1):71-72.
[3]胡濟群.高校足球運動創傷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40-341.
[4]胥凡,池深.福建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損傷調查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7,21(2):89-90.
[5]吳偉奮.大學生體育鍛煉中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29(6):173-174.
[6]王放.河南省大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1):44 -46.
[7]胡昕.江西省普通高校足球運動中損傷的因素分析及預防[J].新余高專學報,2008,13(3):94-96.
[8]安振中.對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2(3):118-120.
[9]劉健.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原因調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7(3):94~95.
[10]史清釗,等.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損傷情況報告及病因學分析[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11(2):58~60.
[11]竭曉安.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1):56~57.
[12]曹淼孫,等.田徑運動員下肢的損傷及預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4(3):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