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中地區婚嫁習俗及其流變研究——以岐山地區為例
作者: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陜西西安 楊曉蘭
發布時間:2012-09-20 09:29: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以紀實的眼光審視陜西關中岐山典型的婚俗狀況,記述民間的風情習慣和約定成俗的禮儀習俗,以期探尋常見的婚嫁習俗中的特殊意義。
[關鍵詞] 岐山 婚嫁習俗 媒妁之言
岐山縣位于關中西部,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在數千年來的歷史變遷中,古老淳樸的岐山人保留了西周的婚嫁禮儀,形成了岐山獨特的婚嫁習俗。
媒妁之言
在古代岐山,兒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全靠媒人從中向雙方家庭介紹情況來建立婚姻關系。媒人在男女婚姻之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媒人,古代婚姻中介稱“媒妁”。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媒人有男有女,一般都是鄉里熱心之人。他們大都能言善語,十里八鄉大小事情都知曉。尤其是誰家有待字未嫁之女,誰家有婚齡未配之男,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大事。一般農閑之時,或是利用走親訪友之機,媒人就開始“說媒”了。東家有女芳齡二八,西家有男年方十八。如此等等,再把他們的長相、人品等方面向對方家長描述一番。媒人介紹后雙方如果同意,男方家里請媒人問清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父母將女子的屬相生辰八字寫在紅帖子上,交給媒人,媒人再轉交給男方。男方接到女方的“庚帖”后,請陰陽先生推算女子命相,如果與男子屬相或按陰陽五行不合的話,就不能締結婚約。然后再把“庚帖”壓在灶堂下,三天之內如果發生任何意外,比如牲畜死了、飯碗打了之類的事,那就不能訂婚;如果家中一切順當的話,就算大吉,可以締結婚約。
緊接著是相親,俗稱看媳婦。在選定的吉日,男方的長輩穿新衣,由媒人陪同,帶四色禮品等到女方家里去。女方設宴招待。由女方家長將女子帶入房中。男方母親“看相”:看長相、看手相、看說話、看禮俗等。比如看手相,看手紋亂不亂,看是否有多指或斷指,看有無鉆刀紋。如果有鉆刀紋,看是單鉆還是雙鉆。俗話說雙鉆不算鉆,單鉆才叫鉆。就是說雙鉆不要緊,單鉆克夫,是訂婚中的大忌。如果男方相親人認為合適,給女子見面禮,俗稱“封子”。男女兩家即結為秦晉之好。
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媒人的說辭是最關鍵的。他們因此也成就了許多美好姻緣。但是有時候為了促成一樁婚事,媒人也會歪曲事實,生拉硬扯,最終釀成人生悲劇。有一首岐山民歌《媒婆子》:“我是一個媒婆子,全靠一張嘴皮子,只要有酒有盤子,我就給他跑腿子,只要有錢有鞋子,我就給他編圈子,糊涂結成一家子,不怕罵我八輩子”。
陪嫁“添箱”
女兒出嫁,首先要準備嫁妝。因世俗視嫁妝多寡而論新娘身份高低,所以一般人家不得不傾其所有,大事鋪排,以爭體面。岐山人常說生個女兒是倒貼賠的事。女兒越多,賠得越多。為顯豐厚,大件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眾,隊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嫁妝的置辦非常復雜,有娘家置辦的、有親戚搭禮的、還有婆家送的。
1.巧女女紅
女子在懂事之后,就跟著大人學習針線活,紡線織布、縫制衣裳、刺繡窗花樣樣得精通。紡線、織布、縫衣,一針一線寄托著對自己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每個女子都想讓自己成為最美的新娘,所以盡其所能,巧手制作。所做的嫁妝,從頭到腳,一應俱全。
除了為自己做嫁妝之外,還要給未來的丈夫和公婆做禮物。給丈夫的禮物是衣服、鞋子、鞋墊、褡褳等。鞋子是最重要的,鞋碼要合適,在過去男女婚前不見面,只能通過別人的描述來揣度未來丈夫的身高尺寸、腳的大小,如果做的大小合腳,就是巧媳婦;如果不合腳,就會被人恥笑。鞋底納出圖案,鞋面要繡花。出嫁之日,一雙雙鞋子成為大家觀賞的景致,也是展示新娘手藝的機會。鞋墊上一般都有吉祥的圖案,比如鴛鴦戲水、桃子、喜字、并蒂蓮等,寓意夫妻美好,幸福美滿等意。給公公的是煙袋,煙袋雖小,但一要手工好,二要刺繡巧。另外給婆婆、姑嫂等都要準備禮物。這些禮物,是新娘進入婆家、介紹自己的媒介,也是公婆姑嫂心中地位確立的依據。每個女子都想把自己的才藝展示出來,以獲得自己在未來家庭中的尊重。
2.“渾全人”縫制衣被
婚事一定,娘家人就忙著給女兒縫衣被了。衣被的縫制有許多講究,從棉花、被里、到背面的顏色、圖案,都要精挑細選,做到喜慶吉祥。挑個吉利的日子,請幾個村里的女紅能手來縫制。還要遵守兩條規則:一是要請兒女雙全且夫妻和睦的“渾全人”縫制棉襖和被褥,離異或是丈夫早亡的女人不用,兒女不全的人不用。二是縫制的衣物要成雙成對,以取其吉利之意。
讓這種生活幸福美滿的人縫制衣被給新人用的習俗,實際上是寄托一種傳統觀念,即希望將“渾全人”的生活狀態注入到自己兒女身上,讓新婚夫婦亦能夠兒女雙全,白頭偕老。
3.夫家抬箱
在所有嫁妝中,箱子是最獨特的,是由婆家制作,在婚禮前三天左右請人抬到女方家里用以裝嫁妝。在結婚之日,再由男方派人擔回,俗稱擔嫁妝。
箱子一般都是楸木的,也有桐木的,家庭條件好的也有樟木的。男方在結婚前半年左右請木工來打制家具,然后請畫匠在上面畫上圖案。畫匠先在家具上面批膩子,再用土漆漆好,打平后再畫,最后再用金片罩金。一件家具就做成了。
箱子上面的圖案主要以人物、花草、動物、男龍女鳳為主題,講究花鳥人物,鳥配花,喜鵲梅,孔雀戲牡丹。人物的素材大多來源于古戲,如西廂記、天仙配、白蛇傳等題材,寓意婚姻美滿、兒孫滿堂;還有像岳母刺字、二十四孝圖等體現孝道觀念的內容。動物都是表現祥瑞寓意的,如鹿、魚、獅子、鴛鴦、喜鵲等。
女方把女子所做的針線女工之類一應東西,放置其中。母親再給女兒一些私房錢,置于箱底,以備女兒日后在婆家受難。另外還要放置一些性啟蒙的東西,以備房事之用。東西放置停當后,箱子上鎖,鑰匙在婚禮當天有一個吉祥娃娃掛在脖子上,帶到夫家去。
婚禮吉慶
1.屬相合不合
在結婚前幾天,雙方就要作準備了。其中有一項涉及到出嫁女的屬相。女方家里專門陰陽先生掐算,看與哪個屬相不合。如果屬相不合,從結婚前一天,就要自覺遠離待嫁女子,不能與她有任何接觸。婚前開臉人、送親時的送女客,都必須是屬相相合的人。男方家里迎親隊伍里的婦人、新房里的接女客等參與婚禮過程的人,都不能與新娘屬相相妨(即不合)。
2.沐浴開臉
在結婚前一天晚上,女方就開始了婚前的準備工作。沐浴是作為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的第一步,準新娘都會神圣地進行這一過程,也有的會在水里放一些香料之類的東西。
開臉,也叫絞臉。一般開臉要選在家里比較僻靜的房間進行。先按婚書上所選定的時辰點上一炷香,準新娘面向指定的方向,或者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但是千萬不能坐東朝西。然后請屬相相合、父母子女雙全的婦女來開臉。開臉時,先在準新娘的面部、頭發邊緣處涂上粉,然后把準備好的紅色絲線連起來,兩手相交合,變成三個頭,兩手各拉一頭,另一頭用嘴咬住、拉開。隨著手的上下翻動,紅線便有分有合。線挨到人的臉部,一開一合,就把臉上的汗毛絞掉了,臉面皮膚馬上變得白皙光潔了。再把鬢角修齊,頭發綰成纂(發髻),并插上簪子和各種飾品。整個過程完成后,姑娘的形象一下子發生了變化,姑娘時代從此結束了。
3.上轎下轎不沾土
結婚之日,男方出動花轎,抬上禮盒,一行人等浩浩蕩蕩地前去迎親。新娘子穿戴一新,頭頂蓋頭,哭哭啼啼地由哥哥或家人背出家門放入轎中,同時脫掉舊鞋子,換上婚禮上要穿的大紅鞋,不沾帶走娘家的土。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女兒又不得不嫁出去,一嫁出去,就是夫家的人了。因為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女兒不能帶走娘家土和種莊稼的好風水。
到婆家后,新娘子下轎后不能腳落地沾土,男方在轎子前鋪上紅毛氈,新娘踏著紅毛氈,走向大門。
婚嫁習俗是人類文化的沉淀,是一個村莊或地區在某個社會發展階段所處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綜合社會歷史環境的縮影。婚嫁習俗是一部濃縮了的地區史,從婚嫁習俗的變化可以還原本地區社會文化發展的軌跡。所以,回望岐山婚俗習俗,是對民間鄉俗文化發展的思考,也是對岐山民間歷史文化的整理。
參考文獻:
[1]岐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岐山縣志》,1992.
[2]崔思誠:《西岐民俗錄》,陜西省周原文化研究會,1993.
[3]岐山民間文學編輯委員會編《岐山歌謠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