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古籍普及類圖書出版狀況的分析及思考
作者:三秦出版社 陜西西安 劉夏麗 李 明
發布時間:2012-09-18 14:46: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籍普及類圖書市場狀況
傳統文化之普及讀物一直是我國圖書市場上的營銷熱點品種之一 ,是古籍出版社傳統基本項目;其他出版社不甘袖手旁觀,多有介入;民營書業更是不甘寂寞,全面鋪網,勢若鯨吞,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然細觀市場,冷靜分析,不難看出:古籍出版社多是精雕細刻之作,多成體系;其他出版社多是熱點品種,沒有體系;民營書業多鴻篇巨制,品種多,書裝設計活潑明快,吸引眼球,且一個定價,可謂整齊劃一,幾乎可與機械化制作媲美。在市場上,這些圖書都占有一定份額,所不同的是,專業古籍社的圖書讀者文化層次較高一些,生命周期較長,多在三五年之上,有些甚至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民營書業的圖書,其讀者文化層次相對低一些,這類讀者對版本的選擇不很嚴謹,有的可能不知道如何選擇版本,或如饑似渴,不擇口味,或取其便宜 ,貪占書架,然這類書場,熱鬧固然有之,卻時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生命力較短,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有些民營書業,或囿于作者、編輯力量不夠,或失于社會道德、職業操守缺乏,所出圖書,重形式外表,輕內容質量,重一時經濟利益,輕長遠文化責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可謂急功近利,欺誤讀者;其他出版社介于前二者之間。由此看出,專業古籍出版社的傳統文化經典普及讀物,其圖書質量是值得信任的,社會責任感是應該肯定的,其市場地位也是牢固的。
古籍普及類圖書的讀者狀況分析
傳統文化熱正處于方興未艾之時。傳統文化經典普及讀物的讀者面較寬,老中青少,較為均衡。前兩類讀者或洞明世事而悟理;或追本溯源以教導兒孫。后兩類讀者 或借重圣賢,而發啟童智 ;或充實自身 ,以更上層樓。雖年歲不同,而文化程度約略相當,為中等文化程度及略偏上一點的讀者 。這部分讀者,有相當一部分,雖求知欲望強,然經濟收入不高,對圖書內在質量的鑒別、選擇能力不高 ,囫圇吞棗,有時甚至良莠不分;民營書業中一些內容質量不高,但設計漂亮、定價較低 、一次出一大套的模式 ,就刺激并蒙蔽了這些讀者的慧眼,在他們眼中,這些花花綠綠、琳瑯滿目的圖書,便成了價廉物美的精神大餐,在剛性的讀書需求驅使下,在自以為價廉物美的誘惑下,不由得慨然解囊,興沖沖地將這類“問題圖書”抱回了家。而專業古籍社的這類圖書,雖然圖書的內在質量(圖書版本源流清楚、編輯體例科學完備、內容質量良好、圖書用紙講究)較好,但或因在書裝設計上,多年不變,調動不起一般讀者的購買欲望;或因書價不打折扣、折扣較少,滿足不了一般讀者的殺價虛榮心;或因套書中各冊定價不一,沒迎合部分讀者對套書形式上整齊劃一的完美追求;或因沒有宣傳、宣傳力度不夠,沒引起部分讀者及賣場的興趣。因此,雖然有較為穩定的讀者群體,但遠不能滿足圖書市場多樣化的購買需求,從而不知不覺間,將大部分市場份額,拱手送給了競爭對手。
古籍普及類圖書的出版狀況分析
傳統文化經典讀物的市場需求是很大的,但出版物質量良莠不齊,讀者對圖書內容的鑒別力不高,而有的傳統專業古籍出版社對市場的感知力不強,出書周期較長,對一次出一大套的出版模式不適應或不成熟,這就給了那些市場嗅覺特別敏銳、資本實力雄厚或資本運作能力超強的一些民營書業以可乘之機,他們利用了這類圖書的讀者對內容鑒別能力不強的弱點,采用低價策略(他們的運作成本低——作者稿費低到近乎忽略、編輯成本低、紙張采購成本低、近似工廠車間流水線般地規模化運作模式),強將有百萬字之巨的史記與幾萬字的“三百千”,包裝成同樣印張的同一套書,拼湊面市,以投其好。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問題”圖書能夠出版面世,是與目前我國出版業體制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出版社是國家全民所有制,享有國家許可的專有出版權,出版社的主要領導特別是對出版社負全責的社長,由國家有關上級主管部門指派或任命,“向上負責”是有些行政官員的為人處事風格;由于出版社用人機制以及編輯、發行等各個環節在運行方面存在的與圖書市場的要求差距過大的固有矛盾一時無法解決,而且近年來,隨著國家出版業轉制步伐的不斷加快和不斷深入,上級主管部門對出版社在管理上的指標量化考核力度,特別是對出版社營業額的考核力度越來越大(為什么對這一指標情有獨鐘不在此文論及),為了完成上級的指標任務,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出版社的領導,就采取了一些飲鴆止渴的措施,和一些民營圖書發行企業進行合作出版。通過“合作”,民營企業有了批量的書號,實現了向出版領域的發展;出版社一是投資較少,有書可發了,二是通過和民營書業的賬務往來,實現了一定的規模效益,得到了虛胖,也“完成”了上級考核的一項關鍵指標。而二者合作的最佳項目自然是知名度最高、社會影響最大、經濟效益最易實現而工作量最小、投資量最少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普及類圖書了。
古籍專業類出版社應采取的措施
因此,擺在專業古籍出版社面前的問題,不是出與不出版的問題,而是如何出版的問題。專業社肩負有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版質量上乘的優秀出版物、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社會責任。面對此類圖書市場現狀,古籍出版社除了應肩負起社會責任、發揮所長之外,還應研究市場,認真分析市場規律,認真分析讀者心理,追蹤社會風尚及市場變化細節,更新書裝設計理念,全面把握并及時調整產品周期 ,并全面借鑒民營書業對圖書形式精雕細刻的長處,出版真正符合讀者和市場需求的傳統文化經典普及類圖書,從而實現兩個效益、較大程度地占領市場,并切實加大圖書宣傳力度,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揭露那些形式漂亮而內容粗俗的圖書的本質,讓廣大讀者了解其真面目,進而將劣質圖書驅逐出場,最終還廣大而可愛的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讀者一個繁榮而健康的圖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