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江海中學 沈 紅
發布時間:2012-09-14 10:38: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初中階段,學生已開始系統地學習生物課程,認識到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規律。高中時期,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生物學習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對于學習理科的學生來說,生物還是高考的科目之一。因而,無論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還是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都顯得尤為重要。
高中時期,課程多,時間緊,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被印上了應試的烙印。總結之前的教學經歷,筆者發現,以下一些問題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一,學生對生物這一門課程的興趣不大,經常出現上課走神、打瞌睡等現象;第二,學生和教師對生物的重視程度不夠,把生物列為副科,應試色彩濃重;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由發言的時間;第四,課后復習的時間少,新學的知識得不到及時鞏固。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學生以后在生物相關領域繼續深造。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興趣是學生的主觀情感因素,也是最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它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成功的教學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并發現學習。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教師要嘗試打破沉悶的課堂環境,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比較枯燥的理論性知識,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設備,更生動、更直觀地詮釋生物概念和生物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應的視頻,并鼓勵學生自己嘗試歸納兩者的共同點和差異,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效率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課,學生聽課。雖然,這樣可以在一節課內講授更多的知識,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有些學生并不認真聽講,也沒有思考,這就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在這個情況下,教師需要改變課堂結構和變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一節課通常為45分鐘,教師要盡量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討論和回答問題,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由發言,例如,在講解生物進化論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拉馬克學說、達爾文主義等理論的科學性和存在的缺陷,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三、在教學中聯系生活,注重實驗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倡導生物教育要回歸生活,追求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提倡生物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要加強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講解酶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列舉酶在生活中應用領域和作用。
此外,實驗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生物概念都需要生物實驗來輔助教學。例如,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的檢測,必須要借助相應的實驗試劑。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科學指導學生在課后反思和復習
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加深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突出反思和復習這兩個環節。根據學生的課堂回答、課堂練習、實驗操作等情況,教師要及時總結教學情況,找出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并且了解學生的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此外,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課后及時復習當天的課堂內容,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賴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相應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進行師生互動;另一方面,學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主動融入課堂。此外,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也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