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錘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增強學生樂學的欲望

興趣就是人們的意識對一定客體內在的傾向性和內在性的選擇,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可見,興趣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持久性,興趣是學生樂學、愿學的動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引發他們求知的欲望,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因為對語文的興趣而喜歡語文課堂。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營造一個讓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能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積極參與合作討論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情景,啟發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鉆研教材,找準課堂提問角度

梁啟超說過“敬業不如樂業”,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向傾向,它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是積極的、主動的,還是消極的、被動的。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選準角度,借一問題,使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讓智慧的靈感源源不斷生發出來。如在教《社戲》一文后:豆還是 原來的豆,但為什么沒有昨夜那么好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因勢利導的提問就會勾起學生直覺經驗的通感,啟發他們對童年生活經歷的回憶,產生最大程度的共鳴。

選準角度,教師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時,從課題、疑難詞句、細節、前后矛盾的地方、內涵豐富的語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適時的教學情境入手,精心設疑,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審視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度激活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有效訓練,合理安排課堂教學

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每堂有訓練,但是訓練的題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改變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訓練為中心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口技》的教學,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雖’、‘名’、‘是’、‘會’這些詞語古今意義一樣嗎?本文中像這種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你能再找出幾例?”提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理解古今異義詞,使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歸納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極大地提高了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四、有效利用,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例如,在教《范進中舉》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預習中閱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課堂上以“范進中舉前后的家境、丈人胡屠戶的態度、眾鄉鄰的態度、張鄉紳的態度都發生哪些變化”為題,啟發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以填表形式解答,然后與學生一起賞析課文中的幾個精彩片段:“范進中秀才,丈人奚落范進”、“范進借盤纏,丈人大罵范進”、“范進的瘋態”、“范進給銀兩,胡屠戶假意退讓”等。再讓學生思考“范進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里?”“為什么范進中舉前后會有這么截然不同的變化?”兩個問題,最后以“變化之中不變的是什么?”啟發學生歸納課文。這樣教,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技能水平,以新課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指導,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合理安排高效的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效率,構建開放、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