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突出的問題,我認為歷史教師只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感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升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重視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培養其自我意識,具體來說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優化課堂教學

語言是創設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歷史教學中,教師以真摯、飽滿的情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生動描述歷史長河中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動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壯的人物命運,氣勢磅礴、刀光劍影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課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課堂的魅力,通過教師的語言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進一步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

比如在學習“探險者的夢想”一課時,可以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回憶中國鄭和下西洋的內容,討論中西方航行探險的區別(區別主要在于歷史背景不同,國情不同和動機不同)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哥倫布的探險經過,針對哥倫布探險的動機,西行思想基礎及其探險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宣揚國威和去西洋“取寶”,所以不計經濟效益,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交流,這與在追求黃金和財富動機驅使之下歐洲航海家的殖民掠奪活動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二、 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在課堂上會有很多學生自主的時間,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的高低是取得優良成績的前提基礎,如自主預習、小組討論、小組內部展示等等。如果學生在這些時間里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必然會白白地浪費時間,降低了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應該注重點撥和指導,教師在學生自主的時間里,應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不斷巡視,尤其是要關注那些學困生和自律性差的同學,在評價上給以鼓勵,在學法上加以指導,使他們能夠把精力集中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給這些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只有把這部分學生管理好,才能使全班的同學都能夠逐步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成績,逐步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叩響現代文明的大門”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收集發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討論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親自講述萊特兄弟的故事和飛機制造、改進的過程,認識到飛機和汽車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通過分析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體驗科學精神,增強學習毅力。

三、通過設計有效的問題以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如何,取決于問題本身的效度,所以在課堂上的提問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而設計出來的。首先課堂提問要適度、適時,歷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條件下反對“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學,但是也要避免步入一味地用提問來代替講解的教學誤區,經常發現有教師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講”,這是不可取的。歷史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問要適時,否則這種課堂提問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比如有的教師在歷史課堂中不該問時也在問,這樣會直接導致問題過密,使學生根本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回答。當然提問的時候在問題的難度設計方面也要適度,不宜過深,也不要過淺。歷史是文字學科,初中生對課文淺層知識能看懂,所以那種“什么時間”、 “什么地點”、“什么人”等基礎性知識的提問,應盡可能的減少,否則的話,課堂表面看似氣氛熱烈,其實是既浪費了時間,而且教學效果也不怎么好。另外過于深奧的提問對初中學生來說也是起不到提高課堂高效化的作用的,因為初中生在能力和知識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無法解決深難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難度適宜的提問,既鍛煉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回答正確問題以后的一種成功感,從而達到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化新課程理念,把握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不斷吸取新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同時,不斷自我創新,加強學習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操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不斷地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