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貴在創新,以承傳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語文學科,呼喚著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基礎便是創造性的學習。當代語文教育,要求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強調人際互動和合作學習,注重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個性價值,追求課堂教學的創造性,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倡導學生學習,重視高效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關注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因此屬于創造性學習。

一、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意識

教育教學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為此,要充分發揮探索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努力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學到動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如教學《童趣》時,當學生理解了古文意思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翻譯,提示學生可以以作者沈復父親的身份、朋友的身份 或者沈復兒子等不同身份,進行創造性翻譯。老師以沈復師傅的身份也進行創造性翻譯,然后師生互評。

二、 通過反思與批判,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鼓勵學生帶著批判的眼光思考問題,不盲目接受既定的答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閱讀教學,要肯定學生合理的“誤讀”。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與知識水平有限,不可能有專家一樣的創見,但要求他們不拘泥于作者的思想,突破課文閱讀提示的局限,提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則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閱讀教學必要的。只要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互動對話的師生關系,那么,學生獨創的創造性“誤讀”就可能不斷涌現。如莫泊桑的《項鏈》一文,一般認為它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有學生認為,主要是主人公瑪蒂爾德為償還朋友的“假”項鏈而歷盡十年艱辛與困苦,這不說明了在她的身上具有現代人所崇尚的“勤勞”與“誠信”的美德嗎?這樣的問題是思維獨創性的顯露。

三、 注重創造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發質疑、拓展思維。教學中,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搶著問,提出問題的層面從幼稚淺顯逐步日趨成熟。

2.填補空白、培養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有許多空白之處,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如果教師較好地利用這些空白,誘發學生多思,就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①填補文中空白、突破難點。文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具有典型性。所以課文中藝術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課文中的難點和關鍵處,激活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藝術的補白和藝術的創造,可以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文章內容,并使文章內容在更高度層次上充實、升華。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寫父親幫助我下懸崖這個情節時,文中用的是語言引導,教師可以問學生父親還有其他方法救我下來嗎?學生提出了很多方法,這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父親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并在書中找根據,學生馬上就在書中找到答案,并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內涵。

②填補結尾空白,培養創新思維。一篇文章,常常使人覺得言盡而意不盡,如《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以皇帝繼續游行為結尾,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這時,教師提出“小孩子提出皇帝沒有穿衣服后,皇帝會做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給故事加結尾,使學生深刻地認識了皇帝的虛榮,也極大地拓寬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總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搞好語文課堂改革的有效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應全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