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用心提問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小 ■文/馮武云
發布時間:2012-09-13 09:36: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深入思考的發動機,是開啟學生學生思維的大門的鑰匙,能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對于小學生我們一定要從關注學生的角度出發,從以下幾個方面用心做好課堂提問。
一、要用心關注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學生聽得懂的問題
關注學生的語言基礎主要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而言。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處于不斷學習與發展的階段,課堂上如果學生對老師的提問不能有效思考甚至是沒有反應,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學生是否聽懂了提問。
一位剛從高年級下來的老師在教學一年級“小明的一天”認識三時整和三時半后,老師問“誰能說說這兩個鐘面有什么異同?”,學生沒有一個能回答出來的。課后她跟我們訴苦,我們建議她將問題改為“誰能說說這兩個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原來的“異同”兩字去掉試一試。到第二個班再問時,學生聽懂了,回答的人也多了。
以上例中的 “異同”都是太成人化的問法,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詞匯量還沒有那么多,根本就聽不懂。所以,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預設提問,一定要多考慮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問用語要貼近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盡量少用脫離兒童語言環境的字或詞語,以免增加學生無謂的思考,浪費課堂有限的時間。
二、用心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預設有效提問
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這種問題情境就是解決問題的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教育實踐證明,這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聽秦川小學楊新奇老師的“體育中的數學”這一課時,為計算比賽場次,楊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了扳手腕比賽的游戲,這是四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游戲,正當孩子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時,楊老師適時提出 “每人賽幾場?三人共賽幾場?”的問題。孩子們在愉快的游戲中用連線、列舉、圖示等多種學生特有的方法表示出了比賽場次。看似隨意的課堂提問,是老師按照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特征精心創設情境后提出的,因此學生不但沒有學習的負擔,反而渴望探究出答案,樂于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三、用心關注學生的回答,讀懂學生的學習過程
有些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提問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錯過了讀懂學生學習過程的時機。
在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買鉛筆”的教學中,主要讓學生探索“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體會算法的多樣性。通過買鉛筆的情境引出“15-9”,在學生的“破十法”、“連減法”、“數數法”及“算減想加法”出現之后,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算法?”,這時有學生提出“16-10”的算法,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數學思想(差量加等量后差不變),也是一種很方便的算法,但由于老師年輕,調控課堂的能力不夠,學生的這種算法超出的她的備課范圍,她壓根就沒有對這種優秀的方法加以肯定,只是讓該學生坐下。課后我們討論時,問她為什么不理會這種算法,她說她就沒聽懂學生的算法。可以想象那位學生在費勁心思想出如此優秀的算法后沒有任何肯定,坐下后是多么的失落。如果老師多一分耐心,認真傾聽,讓學生說一說這樣算的理由,豈不成為這節課最精彩的地方!
四、用心關注學生的情感,注意提問的語氣、表情及動作,及時評價回答
小學生的感性多于理性,有時對一門課的喜歡取決于對帶這門課的老師的喜歡。也許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讓這個孩子喜歡上這門課。這就要求老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無意中傷及學生的情感。
首先,在提問時最好使用充滿期待的語氣和表情,不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要通過表情和語氣給學生一種信心和力量,讓學生愿意思考,樂于思考,這樣課堂才能動起來,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其次,就是動作,要尊重學生。不要去指著學生來回答問題,要用請的手勢,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
總之,做好課堂提問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做好了,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能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效率。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繼續探索總結提問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