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寶雞市高家村小學 ■文/張 瑛
發布時間:2012-09-13 09:35: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立足實踐,我嘗試建立了一種以主體性、創造性等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音樂教學模式,使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由活動,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
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學生天生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學生都喜歡在音樂中游戲。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為主要特征,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反而失落了“音樂”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極大地束縛了學生求藝思維和創新意識。因此對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更新已成為必需。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嘗試建立一種突出學生發展,以“主體性、創新性”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開放性音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創新的教育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例如在《民族打擊樂器》介紹一課中,我采用“活動——體驗”的開放性教學模式,把學生分為四組,給每組發放一套鼓、鑼、鈸等常見的打擊樂器,讓學生運用“看、摸、敲、打”等多種方法,總結出這些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演奏手法和音色特點。教師及時適當地設問,讓學生自由主動地參與實踐和探索,學生的探求欲望、創作欲望、表現欲望都被充分激發,通過“看、摸、敲、打”等實踐活動的體驗學習,學生不僅在較短的時間內較為直觀清晰地了解了各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更在實踐中模搜掌握了一定的演繹技巧,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
二、設計音樂過程,培養創新能力
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音樂學習環境。為此,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大膽地探索。
1.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是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欣賞《飛來的花瓣》一課,我和學生進行了“角色換位”,道德讓學生分組進行賞析、欣賞作品。這樣不僅不落痕跡進進行了尊師教育,而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體驗了合作、創作的樂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情感的橋梁。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的氛圍,同時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保持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態度和方式,激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有疑就問”,“有話就說”,鼓勵學生用“我認為”、“我覺得”、“我想”等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對于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一主題的多種答案,也從不用固定的思想模式去限制或輕易批判,而是敏捷捕捉其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加以科學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樂于學、敢于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逐步形成探求、創新的自信和能力。
三、運用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是指依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教學內容,為達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而設計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師生角色換位”的方法,為學生創造開放思維,自主表現和創新表現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采用“我來備課”、“我是老師”、“看我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參與教學,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潛能、敢于表現自我、超越自我的場所和機會。在“師生換位”的教學中,學生體驗到了追尋知識的艱辛,享受到了創造的快感,并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求新、求高、求好,提高了表現自我,自主創新的能力。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為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展開想象創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