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公平”(四下)教學片斷評析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集靈小學 ■文/黃慧君
發布時間:2012-09-13 08:57: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可能性”是新課程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念”范疇。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體驗性數學學習是以實踐為主要途徑、以直接感知為主要形式、以獲得直接體驗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學習活動,它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征。我嘗試將這種學習方法應用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游戲公平》一課中,主要是通過游戲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進一步體會不確定現象的特點,并能設計對雙方都公平的游戲規則。下面就我課堂中的幾個片段來說說自己的體會。
片段一:設疑激趣
師:(舉起一個盒子)我們先來做一個摸球游戲,看看誰的運氣好。游戲規則: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一個放回,摸到黃球算黃老師贏,摸到白球算同學們贏,一共摸10次。(開始學生很興奮,隨著每次摸出黃球次數的增加,慢慢的有人竊竊私語,有的同學開始一邊喊一邊舉手)
生:老師,我懷疑您作弊,您那盒子里可能黃球多一些,白球可能很少,要不然,為什么每次摸出的都是黃球呢?
(其他的學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就是,有可能……)
生:老師,打開盒子,讓我們看一看。
(教師慢慢地打開盒子,展示給學生看。頓時,教室“開了鍋”)
生:果不出我所料,里面根本就沒有白球。
生:老師,這不公平!
師:為什么?
生:盒子里根本沒有白球,也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贏的可能性。
教師根據討論歸納:只有公平的游戲才好玩。隨即提出,怎樣的游戲才是公平的、合理的呢?
評析:引導新課中,教師沒有按部就班去教學教材例題,而是改變常規教法,以一則不公平的游戲激發矛盾,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本課的研究方向。既復習、聯系了舊知中的可能性,又引出了公平性的討論。在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中,也以開始思考如何讓此游戲達到雙方公平。
片段二:引導探究,實驗驗證
師:怎樣在盒子里放球,就能使游戲公平呢?
生:黃球放多少個,白球就放多少個。
生:黃球和白球的個數同樣多。
師:為什么黃球和白球的個數相同,游戲就公平了?
生:這樣您和我們獲勝的可能性的大小就相同了。
師:哪位同學愿意來往盒子中放球,我們來個一球定輸贏。
(學生往盒子中放球,并摸球。)
活動結束,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要使游戲公平,游戲規則中,雙方獲勝的可能性的大小必須相同。
評析:數學課堂要注重實踐和操作,在實際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認識的發展要經歷動作、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這里讓學生親身經歷,初次感受到游戲的公平性,因為是學生自己真真切切地親手接觸,親身參與,讓學生對游戲公平,可能性的大小必須相同就有了真實體驗,形成清晰正確的認識,在逐步的抽象、概括中形成概念,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又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動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標。
片段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轉盤游戲。
指導學生制作轉盤,并制訂游戲規則,使游戲公平。
師:拿出課前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圓形紙片,一面平均分成了12份,一面是空白,請大家利用其中一面,設計一個2人以上玩的游戲轉盤,并確定公平的游戲規則。比一比,看誰的設計最公平、最新穎。(學生設計、制作、展示,交流各自的設計及游戲規則)
2.拓展應用。
師:生活中在購物時,商家賣東西用“四舍五入”法對顧客公平嗎?
生交流得出:不公平。因為“四舍”有1、2、3、4四種可能性,而“五入”有5、6、7、8、9五種可能性,可能性大小不同。
師:分析的很有道理,“四舍五入”法對顧客確實是不公平的。據調查,一家中型超市,由于“四舍五入”分幣,一天可多收入三百多元,一個月就是九千多元,一年就是十萬八千多元。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希望大家能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評析:在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后,教師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進行了挖掘,讓學生自己畫圖、設計規則,充分地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思考,之后又拓展到生活中的問題,又經歷了由抽象回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真正做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的體驗得到進一步深化、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