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體驗 在體驗中學習——《克和千克》教學片斷及反思
作者:湖北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 郭健玲 李永珍
發布時間:2012-09-13 08:53: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片斷一]創設情境,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師:剛才大家在小組里用天平稱出了重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誰來匯報一下?
生1:( )顆圖釘大約重1克。
生2:( )顆Vc片大約重1克。
……
師:剛才大家說得很好。請看屏幕。(播放多媒體課件。)小精靈:“你們看,大西瓜來了,它很想知道自己的體重。它看到這兒有臺天平,就往天平上一跳。”哪知天平一歪,把西瓜摔得粉碎。(學生看完后哈哈大笑。)
師:笑聲之后就要有思考,用天平稱西瓜的重量看來是不合適的,那用什么稱比較好呢?
生1:我知道可以用臺秤。
生2:也可以用彈簧秤,我媽媽就稱過。
……
師:大家知道的秤可真多!咱們一起來看看它們的樣子吧!(出示課件,介紹常用的臺秤、電子秤、彈簧秤、盤秤等及其用法。)
師:用這些秤稱比較重的物品的重量,還能用克作單位嗎?應該用什么作單位呢?
生:應該用千克作單位。
師:對,用比克大的單位——千克。
[片斷二]動手實踐,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過程
出示彈簧秤、臺秤。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以下游戲活動:
1.稱一稱:學生動手稱蘋果(1千克)、梨(1千克)、鹽(2包1千克)、餅干(5袋1000克)。看看是否重1千克。
2.數一數:1千克的蘋果有幾個?梨有幾個?鹽有幾包?餅干有幾袋?
3.掂一掂:學生用手掂自己稱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組內交換物品掂,邊掂邊閉眼體會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閉眼按要求取物。)
找出比1千克輕的物品,找出1千克的物品,找出比1千克重的物品。
5.估一估:用估的方法量出1千克的大米。
[片斷三]總結延伸,體驗數學的價值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生1:我認識了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生2:我學會了用臺秤稱物品的質量,以后別人騙不著我了。
生3:我知道稱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較好,稱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較好。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用得非常廣泛。下課后咱們開展一個“尋找克與千克”的活動。看看哪些物品重大約是1克,哪些物品的重大約為1千克,下次課上再匯報交流。
點評:
1.精心設計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本課設計很有創意。教師力求沖破傳統的“概念、定理——例題——練習”的知識傳授型模式的束縛,根據教學內容和二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在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的同時,精心設計了“課前調查與反饋”、游戲等活動,創設了“西瓜稱體重”、“我是媽媽的小幫手”等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再創造”活動。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時代感、挑戰性,學習的過程更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且高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通過四人小組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在“稱、數、掂、找、估”的過程中,多角度地去感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也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克與千克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進步和發展,體現了《課標》中的新理念:“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2.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體現。
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數學活動和合作交流的機會,采取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實地調查、討論、操作、實驗、猜測、估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教師始終把學生當作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組織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讓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究,掌握概念,并運用概念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寬松愉悅、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有趣的游戲活動,探索、發現的樂趣,智慧、才華的充分展示,成功的歡樂,這一切都極大地吸引、激勵著全體學生,不僅使他們輕松愉快的學習了新知,也使他們產生了對于數學學習的良好情感體驗,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張揚,體現了《標準》中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