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見過德國一位學者有過這樣的一個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都無法下咽,但是將這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的湯中,便會在享用美食中不知不覺地將15克鹽全部納入體內(nèi)。為此,筆者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為何不可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看作“15克鹽”,迎合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征,將數(shù)學知識融入故事中,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產(chǎn)生思維碰撞,吸收、消化新知。

一、趣味故事,激發(fā)學習勁頭

有部分教師一上來就按部就班的給學生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點,面對抽象的公式、定義等,讓學生摸不清門路,從而產(chǎn)生抵觸心理、知難而退。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趣味數(shù)學故事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去思考,解決故事中的問題,為此就要掌握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產(chǎn)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渴求。

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所講的一則故事:山羊伯伯挑了100斤的大蔥去市集賣,大蔥的價格是2元/斤,卻遇見了狡猾的狐貍,狐貍上前問山羊伯伯:“你這蔥,蔥白多少?蔥葉多少啊?”山羊伯伯回答:“一棵大蔥,蔥白占20%,其余80%都是蔥葉。”狐貍對山羊伯伯說:“你的大蔥我全要了,但是我喜歡分開買,蔥白1元/斤,蔥葉1元/斤,剛好2元/斤。”山羊伯伯聽了很高興,心想這么快就將100斤的大蔥全賣了,就與狐貍成交了,于是狐貍就說:“那好,蔥白占20%,就是20斤,1元/斤就是20元,蔥葉占80%,就是80斤,1元/斤就是80元,那么一共就是100元”。就這樣,山羊伯伯得到了100元,小朋友幫山羊伯伯算算,山羊伯伯是否吃虧了?

由一則趣味的數(shù)學故事打破課堂教學死板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渴求,產(chǎn)生對數(shù)學課程的好感,使得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更有勁頭。

二、故事誘導,彰顯數(shù)學魅力

數(shù)學知識的魅力就是在解決問題時要層層深入,對所給條件進行抽絲剝繭,解決一個數(shù)學問題就如偵破一件案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魅力,從中獲得成就感。在此,筆者引用教學過程運用的兩則小故事供大家參考。

故事一:有位老人他想考考自己的三個兒子,就將自己的17匹馬牽到兒子面前,說:“假如我死了,這些馬就歸你們,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你們不能傷害馬,不得殺馬,你們怎么分?”三個兒子都在心里盤算著:“17×■,17×■,17×■ 怎么能不傷害馬、殺馬呢?”

故事二:1+2+3+ ……+97+98+99+100 = ?

講完故事后,筆者提出問題:“有哪位學生可以幫助我解決這兩個問題?”頓時,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積極思考問題,相互討論著。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解決出問題,從中獲得成就感,發(fā)掘數(shù)學的魅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三、故事演繹,簡化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針對“正比例、反比例關系”的教學,很多教師嘗試了不少方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筆者通過對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找出其中的切入點,編排出一則則小故事,變抽象為具體,將抽象的概念知識簡化,便于學生學習掌握。例如“成反比例關系”這一概念,筆者編了《土財主做衣服》的故事:有一位吝嗇、貪婪的土財主他想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于是他便挑了一塊布料拿到裁縫店,他覺得這塊布料做一件衣服,肯定能多出不少,不能讓裁縫占了便宜,于是就對裁縫說:“我這塊布料做兩件衣服,可以嗎?”裁縫看了看財主說:“可以。”財主眼珠滴溜一轉(zhuǎn)心想:“回答的這么爽快,我肯定吃虧了。”就這樣,土財主反復詢問了多次,最后說:“那要是我想做成10件衣服,行嗎?”裁縫遲疑了一會,上下打量著土財主,慢慢回答:“可以。”這時土財主才放心,心想:“幸虧我聰明,要是做1件衣服,我就吃大虧了,這回可好了,讓我說到了10件”過了幾天,土財 主高高興興地跑到裁縫店取衣服,結(jié)果傻了眼,裁縫拿給他10件巴掌大小的衣服。

聽完故事,學生們都大笑,筆者便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一塊布料,裁縫說做1件、2件,甚至是10件衣服都可以?學生都回答說:“布料的大小不變,做的衣服多了,裁縫同樣可以裁剪,只是衣服相對小了而已。”通過這個故事,反比例概念便清晰可見。于是,再給學生補充一些類似概念,如:同樣一段路程,走得快,時間就花得短,走得慢,時間就久。

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擬人化,將他們?nèi)谌雱尤说墓适虑楣?jié)中,讓學生寓學于樂,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知識、掌握知識、反問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從中體會數(shù)學的魅力,悟出“數(shù)學好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