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道,一位小學老師努力地給兒童說明“雪”的形態(tài),但不管他怎么說,兒童也不能明白。老師說:“雪是純白的東西。”兒童就猜想:雪是像鹽一樣。老師說:“雪是冷的東西。”兒童就猜想:雪是像冰淇淋一樣。老師說:“雪是粗粗的東西。”兒童就猜想:雪是像沙子一樣。老師始終不能告訴孩子雪是什么。最后,在考試的時候,他出了“雪”的題目,結果有幾個兒童這樣回答:“雪是淡黃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這個故事使我們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語是無法表達的,對于沒有看過雪的人,我們很難讓他知道雪。我們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國度。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說,就知道雪了。由此,我聯想到目前小學生作文教學的現狀是:一方面,教師投入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殫精竭慮地去命題、指導、批改、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講述是可謂面面俱到、細致入微;另一方面,學生大多數“畏之如虎”,為完成任務,挖空心思,搜索枯腸,無中生有,人云亦云。其深層原因是學生生活體驗的缺失,學生對所寫的內容沒有經歷過,有的雖經歷過,但是沒有感受和體驗,怎么可能寫出具體生動且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呢?筆者曾為此作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感悟生活,充滿情趣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蘊藏著人生百態(tài)。讓學生走近它,觀察它,感悟它,作文不僅有了無盡的題材,而且平添了無盡的底蘊,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對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現,而是生活濃縮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現。感悟生活,就是對生活條分縷析,由此及彼,從現象到本質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體驗,就是把生活融于情感之中。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現個性化的基礎,每個學生個性不同,對生活的體驗必然不同。要引導學生作文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性,用自己的聲音和性格說話,寫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樣記一次秋游活動,可以寫景,可以寫秋游的快樂,也可以寫秋游中發(fā)生的事。只有教會學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學生才會真正領悟到生活的真諦,作文的品位才會得以提升。

二、激活思維,發(fā)揮想象

語文是思維的外殼,只有靈性的思維,才能產生靈性的語言。想象是思維不可或缺的手段,作文時讓學生改編課本劇進行續(xù)寫、改寫、想象未知的空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養(yǎng),思維馳騁的空間便會越來越廣。兒童天生就是一個幻想家,他們的腦海里裝著說也說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給學生們一個話題,他們的思維就會向外擴展,以活躍靈動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五光十色、異想天開的虛擬空間。如:《未來的——》,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樣東西,展開想象,學生就會寫出未來吃的、穿的、行的、用的、住的等等,且選材多樣,別具一格。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圖作文,話題作文;評點名篇,進行選材、立意、構思,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變得流暢,一觸即發(fā),深刻而入木三分,獨特而別具匠心。

三、培養(yǎng)個性,展示自我

贊可夫認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觀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為了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個人見解,要選材、立意、命題、布局,要反復修改、潤色語言,伴隨著作文的過程經受思想教育的洗禮。反過來,人的個性又制約著作文。

朱自清的作品總是蘊涵著淡淡的哀愁,魯迅的文章犀利如匕首,都與他們各自的個性有關。熱情的學生,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激情的作文;內向的學生,常常流露著抑郁的情緒;愛幻想的學生,常常帶有詩意。個性的差異導致主觀意識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精神風貌,產生不同的作文個性。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無意間加強了對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校和班級的板報、墻報上開辟“自由講”、“小評論”、“心里話”、“新發(fā)現”等欄目,引導學生就班級、學校以及社會上出現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傾向性問題進行議論或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說真話,訴真情。這種寫作形式不拘一格,對某一問題發(fā)表三言兩語的看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塊說理議論的創(chuàng)新園地,培養(yǎng)了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社會化,作文教學可以把學生腐弱的個性變得剛健一些,把消極的情緒變得主動一些。缺乏愛,缺乏激情,缺乏進取,人生流于平庸,就不會歡呼,不會感傷。有了良好的個性,學生的內心就會向大自然一樣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與個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寫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賞心悅目,美麗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