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參加了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他不僅親筆寫了挽詞,而且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為人民服務》。這位被領袖追悼的普通戰士,就是張思德。幾十年間,“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的口號同張思德的名字一起響徹了中華大地。

從孤兒到紅軍戰士

張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全家靠給地主幫工度日,母親和幾個哥哥相繼凍餓而死,父親遠走他鄉,不知所終。張思德成了孤兒,是叔父叔母收養了他。苦難的生活,磨礪出他堅韌的性格。

1933年8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朱德總司令的故鄉儀隴縣,苦大仇深的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參加少先隊,成為鄉里首任少先隊長。他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受到鄉蘇維埃的嘉獎。同年10月他加入紅軍,在縣獨立團二營當通訊員,在瓦子寨戰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天他又隨部隊轉戰到四川,進入當地列寧小學學習文化和軍事,畢業后被調到省軍區指揮部政治部當交通員,不久加入共青團。他在戰斗中渾身是膽,被戰友們譽為“小老虎”。1935年5月,他跟隨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其間三次過草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部隊在開赴前線前留下老弱病殘,編成了一個警衛連。張思德因有傷病也被編入警衛連,任副班長,負責云陽鎮八路軍留守處和榮譽軍人學校的警衛。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共產黨,1938年春又任班長。1940春,張思德調往延安在中央警衛營任通訊班長。

1942年10月。軍委警衛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衛團。領導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組織安排。他說:“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他在戰爭年代參軍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了團長甚至旅長。張思德身為戰士卻從不計較職務高低。

1944年夏天,張思德帶領4個戰士到安塞縣燒炭。他們完成了任務后,為了多出炭、張思德又參加了突擊隊,與戰友一起開挖了一孔新窯。

9月5日中午時分,窯洞即將挖成時突然塌方,張思德奮力把開窯口的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則被砸埋在窯里犧牲,時年29歲。

燒炭他是最出色的

當時國民黨對邊區實行封鎖,邊區軍民只有依靠自己來豐衣足食。張思德所在的警衛團一到夏秋季,就要燒木炭以備過冬。這個活又苦又累,張思德卻毫無怨言,而且干得非常出色,當地群眾燒一窯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燒一窯上好的炭。組織上曾三次派他去燒炭:第一次是在榮譽軍人學校,他整整干了3個月,因工作出色得到留守處一條毛巾和一個筆記本的獎勵;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黃溝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峽峪村,一個月就燒了5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了任務,他自己卻再沒有回來。

燒炭是個技術活,要經過伐木、找窯、出炭、包裝、背運等道工序,火候也很重要。張思德為了燒好炭,吃住都在窯邊,晚上也要爬上窯頂幾次,觀察煙色和火候,木炭還沒完全冷卻,他就冒著高溫,用破布包手,站在炭窯的最里邊撿木炭。

張思德不僅炭燒得好,編草鞋也是一絕。部隊轉戰關中強行軍,很多戰士的鞋掉了幫,磨穿了鞋底,只好用繩子綁著走路,在長滿藜蒺的崎嶇小路許多人扎爛了腳。張思德就利用行軍間歇,用馬刀割馬藺草帶在身上。晚上宿營后,他顧不上休息一連打了3雙草鞋,直到拂曉。第二天,他把草鞋送給了三位鞋子最爛的戰士。后來很多人從張思德那里學會了用馬藺草打草鞋。

他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

張思德在平常給人的是老實木訥,其實他很內秀,工作肯動腦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稱,因此才被挑選當通訊員并擔任中央最高領導的警衛。當時中央警衛團直屬警衛隊素有“鋼盔團” 之稱,表示其戰斗力強,裝備精良。在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是每個戰士夢寐以求的愿望。1943年以后中央書記處搬到棗園辦公,因此內衛班的警衛戰士也有了“棗園哨兵”的美譽。

張思德每天都把毛澤東窯洞前的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墊平。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覺。張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窯洞附近的雞鴨和牲畜趕得遠遠的,用小石塊把在附近樹上啼叫的鳥兒攆走,好讓毛主席能多睡一會兒。他還發明了 “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在院子的樹上系一根細繩子,繩子的一端通向警衛班宿舍,里面掛一個小鈴鐺,如毛澤東這邊發現情況,只要哨兵一拉繩子,警衛班就可以立即出動,又不會打攪毛主席休息。

毛澤東外出開會時。張思德常在身邊警衛。當時毛主席在延安乘坐的是一輛愛國人士贈送的救護車,車身寬大,能坐10個衛士。在車尾有專供衛土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襲,這個位置通常都是張思德的。由于背對著行車方向。塵土很大,毛澤東很過意不去,拍著他的肩膀,讓他到前面。張思德總是笑笑,依舊站在那里。張恩德知道,做好毛主席的警衛工作,就是對革命的最大貢獻。

張思德犧牲后,隊長向毛澤東報告消息,并說人砸在窯里還沒挖出來。主席聽后很生氣地說,打仗死人沒辦法。搞生產死人不應該。他隨即吩咐了三點:那一帶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崗,要是尸體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用當了;盡快把尸體挖出來,洗干凈,買一口棺材;開追悼會,我要講話。黨的領袖如此關心一個普通黨員和戰士,遠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現了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寫了《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曰,即張思德犧牲后3天,中央直屬機關在延安鳳凰山腳棗園操場上為他舉行了約千人的追悼會,毛主席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時以后,毛主席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上祭臺,作了題目是《為人民服務》的演講。

毛主席的講話。是深知張思德的經歷有感而發的。張思德是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戰斗部隊打過仗、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紡過線、燒過炭;從戰士到班長;再從班長到戰士,一切從人民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其高尚品質十分可貴。毛澤東在演講中稱贊:“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主席由張思德進而要求全黨:“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這些話,后來傳遍了中國的家家戶戶,成為每個黨員和要求進步的同志的座右銘。

毛主席此番講話正值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關鍵階段。此時闡明黨和人民軍隊宗旨,對鼓舞群眾斗志、促進人民團結有著特殊的意義。從此,“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流傳開來,既為黨和軍隊指明了方向,也為黨和軍隊贏得了千千萬萬民眾的信任。